201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230586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科学作业(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作业小学科学实践成果展示要求一实践成果要求 :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如下要求,学科教师及教辅人员请在“实践成果展示 ”栏目中根据所发布的要求提交两篇实践成果。由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阅。题目:运用新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学科)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

2、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

3、一件难事。所以,我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

4、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

5、“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小学科学实践成果展示要求二实践成果要求 :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如下要求,学科教师及教辅人员请在“实践成果展示 ”栏目中根据所发布的要求提交两篇实践成果。由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阅。题目:通过学习课程资源,结合新课程标准,拿自己做过的一篇教学设计进

6、行反思与改进,并最终提交一篇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教学过程设计内容具有递进性、层次性等特点;教学环节新颖别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 (学科)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认识固体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正确区分固体和液体,认识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3、知道固体的

7、共同特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4、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点:知道固体的性质教学难点: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教学准备:生鸡蛋、胶水、牙膏、石块、螺帽、玻璃、橡皮、面粉、沙子、大豆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1. 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准备的物品有文具盒、铅笔、胶水、尺子、墨水、小刀、石块、生鸡蛋、牙膏、粉笔、面粉、沙子、大米、大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你们能把他们分类吗?小组分类活动:把这些物体按照固体,液体分类。谈话:哪些物体是固体?为什么说他们是固体?(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汇报)。小组汇报:文具盒、铅笔、尺子、小刀、石块、粉笔、面粉、

8、沙子、大米、大豆是固体 预设:生鸡蛋,胶水,牙膏,沙子到底是固体还是液体?(引发学生争论)演示和面,提问:“能不能说活好的面既是固体也是液体?”(师生共同研讨得出:活好的面、胶水、牙膏都是水和固体的混合;而生鸡蛋里面的蛋清与蛋黄是液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固体。二研究固体的性质1. 谈话:在三年级学习“水”单元时,我们已经掌握了运用看、闻、尝、听、摸等多种方法认识水的性质,今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观察准备好的四种固体,把观察的结果填在表格里。(教师讲解教材第29页的表格)(1)师:下面,请每个组选择种肯定是固体的物体进行研究,你准备怎么研究呢?(2)学生说自己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的方法。(3)师:大

9、家刚才的想法都非常棒,学会了运用各种感官,各种工具来观察物体,请大家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不仅要会观察,还要学会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方便和大家来交流。请看书上29页的表格,上面填写你选择的四种物体的名称,左边是你研究的项目,除了书上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以外,你还可以研究你感兴趣的其他方面。(4)学生小组探究,填写活动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5)师:对着我们的记录表来思考一下,固体究竟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小组讨论)。(6)记录表放实物投影上,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那么我们用这个标准来检验一下我们开始研究的问题,众多的沙子汇聚在一起会流动,沙

10、子捻在手里硬硬的,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沙子是固体。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所以水是液体。请大家把袋中的沙子倒出来观察观察。(小组活动)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固体(指名学生汇报)师强调: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像橡皮、棉布等都很柔软它们也是固体;砖头、核桃等物体受到巨大的外力作用才会被砸碎。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固体要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三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活动目的:认识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活动准备:1. 黄豆、玉米粉、绿豆。2. 天平、量杯(或量筒)。 1. 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引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图,通过实例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举出生活中还有哪

11、些混合与分离的例子。2. 讨论固体混合不会发生变化。重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预测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测?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预测并思考验证方法。3 实验:全班同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天平测量大豆和大米混合前后的重量;另一部分学生用量杯或量筒测量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体积(数杯子壁上的小格),记录下来。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师生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发生变化。4. 想办法分离混合的固体。.提问:怎样将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分开?(引出筛网这种工具,启发学生想到不同大小的网眼会筛出大小不同的固体)学生操作。 总结1学生回顾一下本课的内容。.2. 谈话:这节课我

12、们运用各种器官、各种方法全面的认识了固体,大家了解了固体的哪些性质? 教学反思 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了疑问,沙子、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产生了学习新的相关知识的迫切的望,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对物体的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我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小学科学作业一题目:谈谈你对探究式教学中“结果”与“结论”的认识。作业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

13、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探究式教学中“结果”与“结论”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大家已经做了很多年,但究竟做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效果如何呢?我们不言而喻。究其结果,我个人认为是在孩子们的之间中寻得的真实事物的表象和真实存在的状态。而结论呢是我和孩子们在实践中通过实际的操作进行分析、研究、讨论之后把实际现象归结成一个有说服力的科学真相。 例如:蜗牛究竟爱吃什么呢?这一课,我和孩子们先去实地观察、调查、取证并记录,和其他小组一起汇总观察情况这是真

14、实的结果。由此 ,再把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再结合相关科学资料运用文字性的很有说服力的语言呈现给大家听,这就是结论。 但是结论和结果是两个好兄弟,不能单一的存在。他们相辅相成,在研究中一个是前因,一个是后果的效果。在学生探究式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研究环节。对孩子们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效应。是探究学习中必须要做的学习方法,为孩子们的思维增添很多色彩的研究方式。小学科学作业二题目:请你谈谈科学过程技能与科学探究的关系。作业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

15、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第一,二者含义不同,所指范围、要素不同。科学探究不仅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育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的基石是活动的设计。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们把科学探究的过程总结为8个环节,即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7、表达与交流;8、完善结论。探究式科学教学不是科学学习的唯一方式,探究式教学的8个环节也不是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唯一方法,但是,适合这8个环节的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范围的。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今后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问题。科学过程技能就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