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植物实习报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223575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夷山植物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武夷山植物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武夷山植物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武夷山植物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夷山植物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夷山植物实习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夷山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一、采样点周围植物记录1、时间:2010年11月8日下午地点:黄坑天气:晴地方经纬:27341.9N1173819.7E海拔:361m植被此处为坡地灌丛,受人为影响较大(位于居民点旁),天然植被几乎没有,有的话也只有灌丛草地a、乔木层,基本为人工栽培,以杉木林为主,马尾松与毛竹散生,还有路边人工栽培的乌桕(叶为棱形)、凹叶厚朴(木兰科)b、灌木层:毛冬青、槭树科的盐夫木(叶缘锯齿)、山茶科的铃木c、草本层:芒萁(亚热带酸性土壤指示植物)蕨类;芒(禾本科,叶细长);蕨:枸杞蕨;小蓟(菊科)耕地抛荒后常见;山茼蒿(菊科,又称革命菜)d、藤本:蔷草科鸡屎藤2、时间:11月9日

2、上午地点:庙湾天气:晴植被a茶园杉树、毛竹为主,此处是人为开垦的山坡。25临界值(需退耕还林还草的临界值,)25水土流失急剧增加。)该地茶园是超过25的顺坡开垦,所以水土流失较严重。b风水岭坡地人工影响下,茶园与杉木林交界,散生芭蕉、棕榈、银杏、柳杉、南方红豆杉、红豆杉科的香榧子、壳斗科的苦槠、金缕梅科的枫香。3、时间:2010.11.9上午地点:桐木关(江西与福建交界)天气:晴经纬度:27493.6N,1174247.9E海拔:1140m。植被受人为影响明显,以杉木为主,由于开路使环境改变(光照),毛竹长在路边。乔木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地带性),以杉木为主,有樟科山苍子、山茶科柃木、樟

3、科刨花楠灌木层:豆科胡枝子、虎耳草科圆锥绣球、野牡丹科柏拉木草本:禾本科芒、菊科马兰、菊科革命菜(山茼蒿)、龙胆科龙胆、罂粟科博落回地被:东亚小金发藓藤本:豆科野葛4、时间:11月9号下午地点:桐关村挂墩天气:晴地点:挂墩茶厂海拔:1226m从山底到桐关村挂墩,地势起伏大,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其植被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为:农作物和荒坡灌丛、常绿阔叶林(2001100m)、针阔混交林(11001500m)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001100m,建群种以木荷、甜槠、铁木周、南岭栲、红楠等对热量要求较高的树种为主,杉木、马尾松、毛竹等人工林也多分布于本带的山坡和谷地。海拔11001500m自下而上分布

4、着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其主要成分有针叶树种的黄山松、南方铁杉、杉木、马尾松、柳杉等以及阔叶树种的木荷、青冈、大叶野樱等。5、2010年11月10日上午地点:坳头天气晴纬度:27402.8N经度:1173832.2E海拔为1000m。植被毛竹林,人工维系较好,分布在亚热带,不是地带性植被。适合竹林生长的环境: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变幅小,降水均匀;土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竹子是乔木状草本,也有独木成林现象。与榕树不同,它是地下茎即竹鞭在土壤中穿插,每隔一段长成新的竹子。竹林全貌:分布于斜坡之上,呈倾斜状,外观整齐。在中国竹子的分布从黄河流域到海南岛,在黄河流域竹子分布的海拔较低,80

5、0m左右,在福建分布在1200-1300m。竹子种类有1000多种。竹子地下茎可分为单轴、合轴和复轴。单轴(如毛竹),从侧芽长出,分布稀疏,成林状。合轴是丛生状,地下茎较短,从顶芽长出。复轴是二者结合。毛竹特点:竹子底下无芽无分枝,顶上有分枝,均为两枝。分节下有白色粉末,且老后变为污垢。竹笋的外壳为箨片。草本层:主要是蕨类,莎草科的苔草属,零星分布。竹林内还有人工栽种的棕榈、杉木。地表覆盖的主要是竹子的枯枝落叶。地下主要是竹鞭和竹子的须根。竹子是单子叶植物,为须根系,主根不明显,侧根明显,根系浅。因为根系浅,故毛竹无法与阔叶树种相竞争,如果没有人工维持,无法成大面积分布。如果环境恶劣,将会开花

6、。有些竹子一年开花一次,有些竹子一生只开花一次。如何防止竹子开花呢?适当去掉过密的竹鞭;施肥改善土壤中的养分条件;把母竹拦腰砍断,打通竹节,灌粪,刺激生长。在自然状态下,毛竹林竞争不过常绿树种,最终会被常绿树种代替。6、时间:2010.11.10上午地点:先锋岭防火瞭望台天气:晴经纬度:274238.9N,117396.4E海拔:1178m观察内容: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过渡带、马尾松与黄山松过渡带1、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过渡带海拔11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1100-1200m为过渡带1100m以上为针阔混交林2、马尾松与黄山松过渡带马尾松分布海拔1200m以下黄山松分布1100m以上马尾松

7、与黄山松外观异同 马尾松松针12cm以上,颜色较浅,较长、软黄山松松针7-12cm,颜色较深,较短、硬 球果:马尾松的球果上部,鳞脐有尖尖的凸起。黄山松的球果全部鳞脐都有尖尖的凸起且更尖更长 共同点:两针一束7、时间:2010.11.11上午地点:星村外围天气:晴经纬度:273630.2N,1175730E海拔:226m植被(海拔低,受人为影响非常严重,属荒坡灌丛)乔木层:杉木、马尾松、柃木属山茶科灌木层:致密,主要为竹子,檵木(含金缕梅科)野牡丹科柏拉木草本层:很少,有蕨类、青葙蓼科藤本:野葛(豆科)百合科(菝葜)二、武夷山概况武夷山脉位于中国江西省、福建省两省边境。山脉大致与海岸平行,呈东

8、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1000m左右。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南北范围2732,36N2755,15N;东经11724,12E11802,50E,处于中亚热带,年均温13C19C,年均降水量1600mm2200mm。武夷山地区是福建省降雨量最大、相对湿度最大的地区。,武夷山西部是同纬度地区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森林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武夷山已知植物3728种。种子植物类数量在中亚热带地区位居前列,有中国特有属27属31种,许多如银杏等为单种属孑遗植物3728种。种子植物种类数量在中亚热带地区位居前列,有中国特有属27属31种,许多如银杏等为单

9、种属孑遗植物;有28种珍稀濒危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如鹅掌楸、银钟树、南方铁杉、观光木、紫茎等。武夷山兰科植物尤其丰富,已知有32属78种,宽距兰,多花宽距兰为中国新记录种,盂兰为福建省公布新记录。而蕨类就有14个,如武夷山铁角蕨、武夷蹄盖蕨、武夷耳蕨、武夷假瘤足、武夷粉背蕨、武夷凸轴蕨等以武夷作为种加词的就达6种之多。武夷山的古树名木具有古、大、珍、多的特点,如武夷宫880年树龄的古桂、坑上980年树龄的南方红豆杉等,具有极高的科研和保存价值。三、问题探讨1、旗状树成因分析探讨保护区内的旗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1700m的悬崖地区,一般位于坡陡山体的边缘拐角处。其形态特征为临山谷一侧枝叶

10、繁茂,而面山壁一侧则枝叶稀疏,甚至不生长,呈现出“旗状”树冠。旗状树特征主要出现在黄山松、柳杉和南方铁杉等针叶树种上,尤以黄山松最多。关于旗状树的成因,分析如下:首先,光照条件影响树木生长。植株体临谷侧接受到足够的光照,光合作用占优势,有机质积累,枝叶旺盛生长;面山侧,情况则相反,光照不足,呼吸作用占优势,有机质消耗,枝叶生长不良。另外,单侧光长年累月的照射,向光的临谷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的面山侧,也造成了两侧悬殊的长势差异。其次,树种本身特性也是旗状树的成因之一。作为裸子植物的松木和杉木,其韧皮部不发达,营养输送能力不强并且其所具有的厚硬叶子的透光性较差,均拉大了植株体临谷和面山两侧由光照

11、条件引起的营养不均衡差距。除上述因素外,旗状树所处的山地边缘拐角处地形有加强风力的效应,也能促使其形成。2、高山草甸形成原因目前针对形成原因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四原生的,另一种认为是次生的。原生的依据有:第三纪及第四纪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地层已渐渐稳定,第四纪冰期对它的影响很小,降温幅度小。不存在植被群落演替;黄岗山中山草甸海拔2000米以上,坡度大,当地农业以耕地、林地为主畜牧很少,故认为破坏小;黄岗山山顶温度低、湿度大、风力强劲,不适合乔木层的生存,因此表现为草甸。再者,如果是次生的话,在各个山头上的植被类型应该很难一致,而事实上该地区大多数山顶都分布着草甸植被,所以说草甸是原生的。次生

12、说的依据:森林生长的上限并非在海拔1900米-2158米间,此地气候条件也并非森林生长的上限条件,黄岗山顶理应有森林生长,而并非生长草甸。另外,在草甸土壤中发现据今4000年前的高大木本植物杉木的树根。排除人为的设置,这说明原来的生境条件下确实长着高大的树木,只不过后来生境恶化变得不适合高大树木的生长,高大树木变得矮化;还认为草甸的形成是人为破坏形成的,比如受到火灾的影响等。3、“老头松”成因分析黄岗山海拔19002040m的地带中,稀疏分布着低矮黄山松。松木平均高在2m以下,其树龄却超过40岁,被称为“老头松”。黄山松为强阳性常绿针叶树种,适应温凉湿润的山地气候,并且耐寒耐贫瘠。黄山松要长成

13、高大的植株,需要有深厚土层、排水良好且PH值4.55.5的黄壤或黄棕壤的环境条件。分布在黄岗山山顶的中生草甸土及低温高湿的气候并不满足黄山松伸长生长的要求,植株矮化,遂形成“老头松”。4、黄山松和马尾松界限黄山松和马尾松过渡带的划分历来有争议。据武夷山实地考查,12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1100m-1200m为过渡带。马尾松分布在1100-1200m以下。马尾松外形特征是主干弯曲,分枝多;而黄山松生长在大约1100m以上,是针叶林,树干笔直,分枝较少。形态特征比较:松针,马尾松松针长为12-20cm,且较柔软;黄山松v12cm,比较粗硬。球果,马尾松的整个球果都有磷脐,有突起的刺;而黄山松的上半部球果才有磷脐,有突起的刺。生境比较:马尾松属阳性速生树种,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年均温1322C,年降水量800mm以上。它抗旱耐瘠,竞争力强,在亚热带地区荒山造林中广泛使用。而黄山松竞争力更弱,故在与马尾松的竞争中只得分布在山地海拔更高,气温更低、温度更大的地方。光照、温度、水、营养等生态因子影响了马尾松和黄山松的发布,由于马尾松的生长要求低于黄山松,而武夷山的环境是无法改变的,故马尾松竞争力强于黄山松,1100-1200m是黄山松和马尾松的大致分界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