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221241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和干预方法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 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 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如:争 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 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 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

2、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 缩性行为。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 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 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 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 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 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 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

3、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筛 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 稳定的增长。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 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儿童 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年长儿童 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 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

4、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 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儿童的自我控制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 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讲废话”、“随便走动”、“小动作”等就 是自我控制差的表现。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面对的是很多个学生,教师很少有精力关 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因此,学生的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一般有 自我控制力的儿童,愿意延缓立即得到的奖励。他相对的比较成熟,有责任感,有较高的 成就动机,更能遵守规则,即使在无人的情况下。因此,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培养儿童 的延缓满足能力,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就显得十分重

5、要。2学生不健康的需要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课堂中的学生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其他同学和 老师的关注。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学生,会用自己学业的成功获得其他同学和教师的 赞赏;而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获得成功的学生,则会以学习以外的其他方式获得老师 和同学的关注。这种关注,即使是消极的,也比忽视自己存在的结果要强。奥芦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动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 属内驱力。笔者认为,这三种内驱力不仅指向学习活动,也指向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有 些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检测”老师对于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是否真的惩罚和给 予何种惩罚。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

6、为“限度检测”。因此,戴冯塔纳(D. Fontana)建 议教师用一些建设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告诫,使学生尽量避免企图进行“限度检测的倾 向”。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企图通过实施课堂问题行为,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关 注来巩固自己在同伴集体中的威望,以使自己尽快被非正式的小群体所接纳,满足自己已 经转移了的附属内驱力。3.学生对教师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手段的“报复”和“逃避”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但当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学习能力时,学生会因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 境而苦恼,其行为表现要么退缩或躲避,企图避免引入注意,要么采取过激行为或故意触 犯行为。教师对这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和帮助时,学生的问题行为

7、会增多,强度会加深, 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只有教师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想法,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才能有所改 变。要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使之朝向良性方向发展,需要成人社会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 共同努力。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就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行为 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我国有研究者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把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的攻击型行为,如活动过度、行为粗暴、逃 学等;二是内向性的退缩型行为,如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笔者 认为,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干预,首先要运用行

8、为疗法,减少不符合教学要求、违反 课堂规则、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这里主要指对外向性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其次,运用 情感疗法,加强班体的凝聚力,感化和转化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等退缩性行为;第三,加 强班级管理,建立班级常规,尽量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1干预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降低行为发生率,减少行为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消极影响 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指向外部对象,包括自己、其他同学乃至教师。有着明显的攻击 性和破坏性。对于这类行为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消退、暂停和反应代价。消退就是为了达到降低某特定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或者为了达到使它不再发生的目 的,在该行为发生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

9、预方法。比如,大声说话、讲废 话等课堂问题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对他的社会性注意。当教师 和别的同学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予关注时,他们的行为自然会很快消失。因此,教师本人 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被这些问题行为影响,而且更要把自己的课上得绘声绘色,使 绝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暂停,也叫强化暂停,是为了抑制某特定行为的发生或使它的发生率下降,而让行为者在 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对行为的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当学生出现故意大笑或者 打架等问题行为时,上述的消退策略可能效果甚微,因此可以责令该学生离开教室一段时 间,让他在无任何社会刺激的地方反省,使问题行为逐渐消

10、失。反应代价,是为了使某种特定的行为不再发生或尽可能减少发生,在该行为发生后,使行 为者失去原本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当学生故意违反规则而且屡教不改 时,就可以采取撤销部分其余行为的正强化办法使该问题行为得到及时终止。当学生经常 侮辱同学或者侮辱教师时,可以使用该种干预方案,即对于该同学其他表现突出的地方不 予表扬和奖励。但是,教师要在进行干预时摆事实、讲道理,以免学生误解,加深师生之 间的矛盾。2干预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加大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教育,提高积极行为的发生率干预内向性的退缩性行为,要充分利用阳性强化或者阴性强化,帮助学生减少退缩等内向 性行为。阳性强化或阴性强化的原理是

11、: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后伴随的是使他感到满意的结 果,减少或不再体验到那些厌恶刺激,那么这种行为的发生率自然就会提高。同时运用理 性情绪疗法,加大教师和其余同学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投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心理安全 感和充实感。引导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积极归因,增强自信心。使胆怯、害羞、孤僻、不 合群的同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改变自己的消极否定的自我评价,加强与同学的交往。3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1) 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帮助所有的学生获得归属感。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当做班 级的主人,认真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努力为班级服务,努力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改善 自己的学习。(2) 根据学生

12、中的强项来组织自己的教学,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当学生在教师的帮 助下获得了成功,他会用更加努力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帮助给予回报;另外,学生学习的 成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付出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成 功。(3) 建立并强化简单的班级常规。班级常规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记忆,并自觉遵照执 行。经常口头提醒学生遵守班级规则,要用肯定的句式提醒学生。比如“小明,请认真听讲”就比“小明,不要讲话”更能提醒学生改善问题行为。(4) 确保教师行为的一贯与公平。教师要尽量保持公平,对优等生的问题行为也要严肃处 理。倾听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于家庭关怀不够的学生更要给予爱和关注。教师可以运用 一些非语言技术,比如眼神暗示,及时处理一些小的课堂问题行为,帮助问题学生保持冷 静,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班级学风浓厚,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管理秩序井然,学生就会 得到快乐而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