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211724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当一度风靡的整理国故开始走向 衰歇之时, 国学 本身的学科定位或学术认同也产生了问题。有的学者试图用 国故学来取代国学 ,有人根本主张 国学不是学 。实际上,从 19 世纪末 的甲午战争到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对于久处外患压迫下的中国士人来说, 20 世纪 20年代可能是中外 国家实体竞争最为淡化的时段。此时与清季的最 大区别是学术与国家的疏离: 对强调国无学则不立 的清季士人来说,国 学既不能无用 ,也不能不是 国粹 ;但对提倡 科学无国界的新文化人来 说, 学术 与 国家 可以无关,至少关系不密切。 1 正是在这样一种

2、立场之 上, 国学本身成为可以比以前远更轻松地进行讨论的题目。拘束的减少往往伴生着随意性的增加,朱熹曾说 : 屈原之赋,不甚怨君, 却被后人讲坏 。章学诚以为,此语 最为知古人心 。2 与清季相类,民初反对 与支持国学者多少都有从自己 成心出发而将其 讲好或讲坏的倾向,后者 尤甚;不同的是,清季人如此更多是无意中受到 成心 的影响,未必出自立言 者有意识的动机;民初人则更明显地是在意识层面为了某种目的将国学 讲坏 。胡适等人对整理国故态度的转变即是一例,但其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又是认 为国学妨碍了 中国这一国家实体的发展,即郑振铎担心的会 有阻碍于中国 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特别是阻碍 中国国力及

3、文化的发展 ,无意中仍回到 国 家 立场之上。 3结果,在较少受到外患直接压迫的情形之下,一度疏离的 学术与 国家 再次凸显出其紧密的关联, 4 体现了民初对清季的思想继承。或者说,在意识 层面力图区分 学术与国家的民初趋新学者在下意识层面仍相当注重 学术 与国家的关联,两者间显然存在着某种心态紧张。在这样的语境之中,从新 文化运动后期开始,不少趋新学人对于 国学 和国故学 的定义和学科认同产 生疑义,有的学者更试图将两者区分开来,本文即简单探讨这一现象。晚清中西学战的结果是中学已被认为 无用 ,在一定程度上或可以说,国 粹、国学、国故等词汇的大量引入思想言说之中,恐怕就因为 中学 已经失去

4、吸引力和竞争力,尤其 国学明显是 中学的近义词。当章太炎鼓吹 以国粹激 动种姓 时,他 ( 以及主张以历史激发爱国心的梁启超等 )有意无意间不过是换一 个标签而试图将在时人思想言说中已经边缘化的 中学 拉回到中心来;但正由 于国粹与中学的接近,这一努力的成就有限,或可说基本是不成功的。认为中 国没有国粹、只有 国渣 的观念在清季已出现,到民初更越来越得到强调。对已经边缘化并被 证明 无用的中学来说,即使是一个中立的态度也已相 当亲切。其实多数中国读书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一直动荡于胸中, 国粹 当初确 曾较有吸引力,在 20 世纪最初几年一度风靡;惟不久即被其主要的倡导者弃 用。这部分也因为他们本不

5、认为中国传统一切皆 粹,而提倡将传统区分对 待,曾重建出别于 君学的国学 。且其在试图区别于日本 国粹主义 之时已 隐约觉察到 国粹 这一新名词有些问题,也在探索可否以其他更恰当的方式来 表述国粹。 5章太炎在 1906年曾提倡以国粹激动种性 ,在其 1908年的规新世纪 一文中已将国粹、国学和国故三词并用,那时基本是作为互换的同义词而避免 文字的重复;但一年多后他将其重要著作命名为国故论衡时,则意味着在 意识层面对国粹的正式弃用,且多少隐含着 反戈一击之意: 国故当然比 国粹更中性,而 论衡则义本王充,明显有商榷批评之意。 6 换言之,即使这 中性的 国故也是可以且应该商榷批评的。不过,对

6、国故这一略偏消极的隐含之义也不能太过强调,就在出版国 故论衡的 1910 年,太炎又与其弟子钱玄同等发行了面向大众的教育今语杂 志,其宗旨便明确首列 保存国故。7 以保存国故取代稍早流行的 保存国 粹 ,似提示着对 国故 之中性意义的强调虽已到意识层面,然基本仍在较随意 地替换使用,尚未严格地界定和推敲;盖 保存国粹要粹者乃保存,而 保存 国故则可以是未必 粹者也要保存,实隐喻着凡国之故皆当保存,倒更像张之 洞提倡的存古取向,对即使 不尽适用者,亦必存而传之,断不肯听其澌灭 。8傅斯年在 1928 年即明言, 国故本来即是国粹,不过说来客气一点儿;而 所谓国学院也恐怕是一个改良的存古学堂 。9

7、 他到 1940年更总结说 : 国学 一词,本与国医同其不通。清季有所谓存古学堂,本是呫哔咿唔之化身,不待 论矣。以后章太炎谈国故,似胜于前矣。然国故一词,本为习用,即国朝之掌 故也。乃太炎尽改其旧义,大无谓也。清末民初,人以国学二字为不妥,遂用 国故;自国学专修馆之势力膨胀,此名词 指国学更通行,然此馆者,私塾之 放大也。 10无论如何,相对比较中性的 国故 在民初得到采用,部分即因为 国粹 不 能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傅斯年自己在 1919 年的态度便稍缓和,他那时以为 国粹不成一个名词 (请问国而且粹的有几 ?) ,实在不如国故妥协。至于保存国 粹,尤其可笑。凡是一件事物,讲到了保存两字,

8、就把往博物院去的命运和盘 托出了。我们若真要做古人的肖子,也当创造国粹 ( 就是我们自己发明点新事 物) ,不当保存国粹。天地间事,不进就退,没有可以保存得住的。11 问题在于,即使这更 妥协 的 国故,在很大程度上仍不过是一个涵盖宽泛的虚悬名 号而已,使用这一名词的各类人等其实未必具有共识。毛子水当时就置疑道, 什么是国故呢 ? 我们倘若把这个问题问起那些讲国 故的人,所得的回答恐怕没有相同的。有些必定说国故就是 三纲五常 ;有些 必定说国故就是 四书五经 ;有些必定说 学海堂经解是国故;更有些必把 骈 体文钞古文辞类纂”钟鼎款识等东西当作国故。可知国故这个名词, 没有很清楚很一定的意义 。

9、他根据章太炎国故论衡的内容,以为 国故就 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 ;并增加章氏此书未专门论及的 历史,提出国故就 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 。若不把学术史从民族的历史 里分出来,我们简直可以用 中国过去历史的材料 代替国故这个名词 。 12他特别解释 国故的大部分是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的材料 一点说: 国故的大部分,实在就是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但是从前人所做的从前人的历史,我们现在不能用他;因为现在人的历史的眼光,十分之八九不应当和从前人的相 同,所以我们现在的历史,大部分都应当从我们自己的历史的眼光新做出来, 方能合用。因此,我们把国故的这一大部分,不看作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看

10、作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的材料。 这里所说的 历史,主要是 历史学的意思; 因前人眼光不同而做出的历史便可以 不看作历史 ,正是清季中国 无史论的 现代表述 。惟国故既然是历史的材料,则治此材料的 国故学 自然便成为历 史学了。几年后胡适整合并进一步系统阐发傅斯年和毛子水的观念说, 国学 在我 们的心眼里,只是 国故学 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 国故 ;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 国故学 ,省称为 国学 。 国故 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 国 故包含国粹 ;但他又包含国渣 。我们若不了解 国渣 ,如何懂得国粹? 可知胡适对 国故 这

11、一词汇的选择正因为它不含褒贬的中立性。他进而明确提 出 要扩充国学的领域,包括上下三四千年的过去文化,打破一切的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 。13不过,胡适注意到的,在以北大为中心的整理国故运动开始之前,已有类 似的 运动 出现: 古学界青黄不接造成的学术寂寞使许多人产生古学将要沦亡 的悲观,结果 很自然的发出一种没气力的反动的运动来 ,包括梦想孔教复兴 者、试图通过保存古文古诗以达到古学保存者、甚至静坐扶乩者。胡适宣布, 在我们看起来,这些反动都只是旧式学者破产的铁证;这些行为,不但不能挽 救他们所忧虑的国学之沦亡,反可以增加国中少年人对于古学的藐视 。正因此,整理国故运动的推动者总思

12、有别于已 破产的旧式学者, 国学/ 国故学 正是他们区别于破产的 古学的新认同,而 国学的将来 也因此充满希望。胡适对国故学这一 领域做出了更具体的界定 : 国故学包括一切过去的文 化历史。历史是多方面的 : 单记朝代兴亡,固不是历史;单有一宗一派,也不 成历史。过去种种,上自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支山歌之细,都是历 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 而国学的使命是要大家懂得中国的过去的文化 史;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国学的目的是 要做成中国文化史 。他具体列出 中国文化史 的系统则包括民族、语言文字、 经济、政治、国际交通、思想学术、宗教、文艺、风俗、制度十种史

13、。换言 之, 国学就是系统的中国文化史。这一关于 国故学界定虽明显可见毛子水的影响,其倾向性却相当不同 : 毛氏在讨论 材料时带有明显的不屑意味,而胡适在强调 不含褒贬 的基础上 又提出国学的使命 ,显然相当肯定其存在的价值。 14 这不久即引起青年读书 人的置疑,郑伯奇以为 : 本来 国学 二字是很笼统的名辞,而国学运动云云更 令人不易理解。是一种劝人研究古籍的运动呢 ?还是劝人研究一切中国的 - 不论 古今新陈,只要是中国的 - 文化、思想、学术、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经 济,乃至中国的国民性、各地方的风俗习惯的一种运动呢 ? 两者的范围广狭不 一,尤其前者 顶好不过劝人用新眼光读古书罢了

14、 。15 郑氏的确看出了以 国 学代国故学的问题 : 有没有 故的存在,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异。前引毛子水所言说明,五四运动前后时人对 国故 的概念原乏共识。这一 现象到北伐前仍无大的变化,曹聚仁发现 : 吾人一提及 国故 ,则庞杂纷沓之 观念交集于前。若就各观念而一一考订之,则一切观念皆浮泛空虚,枵然无所 有焉。此烨然于外而羌无其物之 国故 ,即今日国内一般守旧学者所以支撑门 面之工具,亦即偏激者流所等之于 抽鸦片裹小脚 者也。 尽管国故已如此 臃肿不中绳墨 ,当时不少人援用国故之名, 从未计及其实;其意盖以为 国故 之名,尽人而喻之 。 16曹氏观察到 : 国故 、国学、中学、古学、国粹、 国

15、故学等歧 异名词,在近顷学术界已成一异文互训之惯例;笔之于著作,见之于制度,习 焉相望,莫知其非。 他以为, 国粹 一名,当别为解释,与他名相去甚远。 国学、中国学 、古学三者,与国故 、国故学各不相应。 盖 国故 者,五千年间中华民族以文字表达之结晶思想也 ;而国故学与中国文化也不能 等同,文化指全体,国故仅指以文字表现于纸片者。与郑伯奇相类,曹聚仁也认为,胡适说国学是国故学的缩写, 斯言妄也。 胡氏之说,殆迁就俗称而为之曲解耳。抑知 国故二字之重心在 故;于故 ,乃知所研究之对象为过去文化思想之僵石、乃知此研究之对象已考终于 五 四运动之际、乃知此研究之对象与化学室之标本同其状态 。如果去 故 而留 国 ,则如呼西瓜之为西、太阳 之为 太 ,闻者必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