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21070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 摘 要面对高校德育效果始终不明显的客现实际,文章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指出传统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并认为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基点在于引导并突出过程中的“人性化”。 关键词德育 德育过程 “人性化” 正作者简介简世德,南华大学高教所办公室主任、副教授,邹树梁,南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湖南衡阳 41001) 透过德育过程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学生个性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对话过程。然而,现实中的德育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格和品德的改造过程。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顺乎受教育者的接受机理和内在需

2、要,着力贯彻人本原则的精神,切实推动德育过程人性化。 一、传统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缺失 什么是德育长期以来,许多传统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而内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品德、人格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的头脑的。比较典型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就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一定义突出了教育者在转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外在统治力量。建立在这种德育观下的德育过程,体现为一种行为约束和管制,从而有意或无意地遏制个人的思想与行为。这种德育

3、从根本上是一种无“人”的德育,德育过程也就沦为“工具论”的德育过程,其主要表现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我国现行的德育取向,在教育具有超前性的目的理念支配下,德育目标始终定位于培养理想的人格,推崇“圣人道德人格”和“英雄道德人格”,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养成了受教育者在应付考试或在公共场合表达的思想与其内心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形成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双重人格。在我国,小学生的德育重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集体,而大学生这些天之骄子却要重复强调讲文明、讲礼貌等日常行为规范。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德育的一种失误。显然,这是由于我们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道德认知

4、水平,学生只能唯心地理解它、接受它,其结果是不可能培养出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际能力的,德育内容过于政治化;教育界许多人士认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观点强调政治而轻道德,认为德育主要是“育政”而非“育德”;加之历史原因,德育不时被送上政治运动舞台,成为政治的附庸。而且忽视甚至拒绝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情操的培养,驱使他们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运动。直至今天往往还以政治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道德品质政治化还在发展,完全混淆、抹杀了道德与政治的界限与作用,践踏了人类道德的尊严。这种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当成简单的

5、政治任务的做法,忽视了学生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 德育方法过于简单化。我国高校德育通常采用说服、榜样、指导修养、品德评价方法等,这些教育方法本身多少带有强制意味,再加上施教者由于要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以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施教过程中强制学生接受的方法也经常出现。这种强制性的“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之产生抵触心理。而且这种德育过程常常缺乏师生的讨论交流,缺乏学生的尝试和反思,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致使道德教育不受学生欢迎,流于形式,实效低下,德育过程过于认知化。传统德育习惯把德育过程等同于知识的认识过程,强调对德育规则的认知、掌握和理解,强调德育的“施

6、加影响”甚至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由于缺乏实践中介,主体能动性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德育规范不能内化为德育信念,导致“知而不信”;德育信念又不足以外化、支持、指导德育行为,导致“言而不行”。所以,这种德育获得的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是内化为人的精神的德性的发展,它“对学生行为即便有所改善,其数量也是有限的,其程度也是比较轻微的”。 德育主体过于非“人”化。传统德育不以人为本体中心,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发展人。它过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要求,突出教育为社会服务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功能。这种“社会本位”的德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需要,导致了德育工作的实效不高。人在道

7、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应是建立在道德主体性基础之上的。而道德的规范则把受教育者当成一个被动接受道德的容器。一种脱离了人对自然的劳动关系而孤立地执著于人际关系的社会体制,即使管理者追求道德的最高精神,也是贫乏的,而且一定迟早会腐化为反道德。走出德育人性化缺失的唯一出路是德育过程人性化,这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召唤,是美的理念的一种召唤,是人的价值全面自由实现的召唤。这一理性的呼唤是建立在德育过程与人本原则的内在契合点之上的。 二、德育过程与人本原则的内在契合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社会过程。其中,教育者作为一定社会与阶级利益的代表,用相应的观念和规范影响学

8、生,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同时,受教育者的特殊地位及其所具有的主体性,必然要以自身所认可的方式对施加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改革,并反馈给教育者,从而对教育者产生影响。这也就是说,德育过程并非仅仅是教育者单向地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施加影响,还包括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影响。教育者自身也有着道德发展的需要,受教育者的影响对其道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德育过程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促进的道德共进过程。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德育活动的两极,参与到德育过程之中,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共同争取自我实现、平等协作的活动过程。它既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也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过程;它是以教育者的主导为基

9、础,教育者与受教者主体的作用共同发挥的过程。它与其它过程的不同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均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效益,在德性上得以提升。可见,德育过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生活化教育关系,是双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它注重人性的解放和人性的发展,注重培养人的独立主体与创新精神,注重培养人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倡导人类共同合作和共同发展。 人本原则,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它主张培养和发展“人之所以为人”和“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人本原则从“人”的角度出发,倡导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所要求教育培养的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