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206216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水北调工程简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水北调工程简介自 1952 年 10 月 30 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 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行了 50 年的南水北调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 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 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 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 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

2、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 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 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 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 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 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 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

3、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 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 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 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 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 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 米,中线130 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古21m广活旳 孑、7 、即/ V:“员*於X込卜-冬I 2 北帝申wq南水北凋东线工程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 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4、越来越突出。京、津、 冀、鲁地区和淮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连年 发生的严重干旱缺水,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 显得更为紧迫。东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1972 年华北大旱后,水利部组织有关 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1976 年提出南水北调 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1990 年提出南 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在此期间,还完 成了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修订报 告;广泛开展了有关环境影响专题研究、大型低扬 程水泵的研制、穿黄工程勘探试验以及农业灌溉节 水、水量优化调度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为科学选东线调水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

5、中全会对南水北调 工程的重大决策和国务院领导关于南水北调工作 的指示,按照 2000 年12 月国家计委、水利部在北 京召开的南水北调前期工作座谈会的部署,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海河水利委员会编制了南 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 年修订)。东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规划的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 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的25 座地市级 及其以上城市,包括天津、济南、青岛、徐州等特大城市和沧州、衡水、聊城、德州、滨州、 烟台、威海、淄博、潍坊、东营、枣庄、济宁、菏泽、泰安、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 蚌埠、

6、淮北、宿州等大中城市。据1998年统计,区内人口 1. 18亿,城市化率23.6%, 耕地880万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75 万亿元,粮食产量为15576万吨。东线工程供水区地处黄、淮、海诸河下游,跨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从 南向北为1000-500m m,由南向北逐步递减。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内、年际不均, 丰枯悬殊,连续丰水年与枯水年交替出现。东线供水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地势较平坦,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 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和粮食等农产品主要产区。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 突出,缺水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黄河以北供水区处于海

7、河流域下游,大部分河流已经干涸,可利用的地表水日益减少。 由于长期超采深层地下水,引发了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多种地质灾害。海河地表水已高度 开发,地下水又严重超采,已到了仅仅依靠当地水资源难以解决缺水问题的程度。胶东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干旱连年出现,经济损 失严重。各城市供水普遍紧张,地下水持续超采,烟台、龙口、莱州等地海水入侵。当地水资源已难以解决缺水问题。南四湖地区在偏旱年份已无法维持供需平衡,生活和工业供水也 无法保持稳定。黄河持续断流和引黄泥沙堆积的严重环境后效,使引黄供水受到威胁,必须补充新水源。 如不抓紧实施东线工程,在黄河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发生变化

8、时,供水区内将产生无法解决 的严重后果。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经过40 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为苏北地区灌溉、排水和航运发挥 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规模偏小,设备老化、配套工程落后和管理体 制问题,限制了整体效益的发挥。干旱年份和用水高峰季节又不能满足要求,急需扩大引江 和向北调水的规模。东线供水区面临着地表水过度开发、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体污染、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 在积极采取节水措施和相继建设引滦入津及引黄、引江等供水工程情况下,对局部地区水资 源不足虽起到缓解作用,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缺水的局面。因此,在进一步节约用水,合理 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东线工程已十分必要和紧迫。

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与生产力布局不相 适应。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 出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 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 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实施跨流域调水,向 京津华北地区补充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 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 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 早开工建设”。为此,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长江 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修订

10、 工作。中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京津华北平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吕JI YJ ,尸; 11 JTJ兀14%。海河流域缺水状况最为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 92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90% 以上,以国际标准衡量,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其严重性主要表现为:水源枯竭、水质恶化, 大部分河道已成为季节性或常年无水的河道,地下水严重超采,城乡供水出现全面紧张的态 势。为了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大量挤占农业用水;部分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物质含量超 过标准的深层地下水,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争水矛

11、盾日益激化, 甚至爆发冲突,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严重影响。京津华北平原的缺水属于资源性缺水,仅靠节水和污水回用已不能解决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 的一系列问题。水资源继续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将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实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充京津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供应量,是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缓 解京津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支撑该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 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十分必要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重大工程,是补 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 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 缺水的重大战略措施。黄

12、河多年平均天然 河川径流量 580 亿立方 米,流域内人均水量仅 为全国的2 5%,耕地 亩均水量仅为全国的 17%,水资源贫乏;黄 河泥沙含量大,多年平 均输沙量16亿吨。黄河 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源,承担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 12%人口及 50 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同时还有向流域外部分地区远距离供水的任务, 黄河水资源不仅要供给流域内外国民经济用水,而且还要留有一定的水量维持流域的生态环 境用水和河道输沙用水。据20世纪90年代资料统计,黄河流域河川径流供水量375亿立方米,河川径流消耗量300 亿立方米,除上述已统计的地表耗水量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因

13、素直接或间接地消耗了 河川径流量,估计为50亿80亿立方米。因此,黄河地表水实际消耗量已达350亿380 亿立方米,占全河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的 60%以上。国际上通常认为用水超过河川径 流的 40%,水环境就严重恶化,黄河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已大大超过了这个限度。近十几年来,黄河流域降雨径流量偏少,而国民经济各部门耗用黄河水量增多,导致黄 河下游及支流河道断流加剧,水环境日趋恶化,河道萎缩,河槽泥沙淤积加重,这是黄河水 资源供需失衡的集中表现。黄河下游河段断流从1979年的21天,延长到1997年的226天;河道断流的长度从1978 年的 104 千米,延伸到1997年的 704千米。同时主要

14、支流渭河、汾河、伊洛河、沁河、大 汶河等都出现过断流,其中沁河、汾河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断流228天和55天;大汶 河曾出现全年断流的情况。入海水量减少,排沙水量和滨海地区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匮乏。据 黄河近海河段的利津水文站实测径流量, 19501959 年年均 4480 亿立方米, 19601969 年年均492亿立方米, 19701979年年均311亿立方米, 19801989年年均286亿立方米,19912000年年均120亿立方米。入海水量越来越少,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和生态环境用水 的缺口越来越大。目前城市缺水日趋严重,如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咸阳、铜川等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 的缺水和地下水超采现象。城市缺水已给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地下水 超采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