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201601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三)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卷一(选择题 共50分)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A濡养(r) 寰宇(hun) 摩肩接踵(zhng) 风驰电掣(ch)B沆瀣(hng) 崚嶒(lng) 腾挪跌宕(dng) 万籁俱静(li)C菲薄(fi) 皈依(gu) 孑然一身(ji) 振聋发聩(ku)D愤懑(mn) 泥淖(no) 言简意赅(gi) 沁人心脾(xn)2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遇到挫折,他就自抱自弃,从此旧习毕露,写过的计划也就作废了。B对假冒和作伪,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健全法制,严加防犯。C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草菅人命,把老百姓逼上了造反的道路。 D老唐误信友人劝说,导致投资失败,如今已到了走头无路的地步。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小屋 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我时时 在中国古典诗歌地天地里,体会最细微地感情,捉摸耐人寻味地思想。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 的组成部分。A度过 徘徊 质疑B度过 徜徉 置疑C渡过 徘徊 置疑 D渡过 徜徉 质疑4. 下列句子

3、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A.天刚蒙蒙亮,薄雾还还未散去,田家的烧饼、潘家的包子、李家的肠子面等热腾腾的蒸汽搅合在一起,唤醒了整座老城。B.中国政府再次发出:“钓鱼岛自古以来是我国神圣的领土,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警告。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D.辞海已形成一个“家族”,辞海(彩图版)便是这个家族的新成员。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A.手提行李,站在车站外,望着大街上栉次鳞比的车流,我不知道何去何从。 B.所谓“中国威胁论”完全是节外生枝的宣传,目的是挑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C.暗访人员了解到,这间违法砖厂已被当

4、地村民举报多次,但每次都能逢凶化吉。D.一些地方官员总担心打假会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对造假行为经常是听之任之,姑息养奸。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A试想,如果素昧平生的人之间,能够彼此理解、关心,那么,这个世界将有多美!B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C中学生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注意写身边的真人真事,切忌不要胡编乱造。D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全队的名声,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7. 依次填入下面模线处的句子,恰当的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 ,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 A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就像哪位国画

5、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B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C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D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彩情节,鲍西亚和玛蒂尔德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角色。 B. 荷花淀与荷塘月色是现代写景散文中的名篇。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是爱情诗歌中的佳作。 C纪传体史书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如后汉书;编年体史书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如左传。 D.称曾国藩为“文正”、称李白为“太白”是用其“字”

6、来称呼,老残游记饮冰室合集是以作者的“号”来为作品命名。9. 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书的写作讲究实用性、科学性和条理性。 B.书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落款三部分。 C.请示的作用在于请示工作并请求上级批复。 D.规划、方案、安排、打算都属于计划的范畴。10.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是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命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A.前三句所写的历史人物依次是项羽、曹操、班超。B.末句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而又无法挽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无奈之情。C.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咏怀曲。D.此曲反映了历史是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的历

7、史,而英雄事业不过是过眼烟云。二、(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6题。(一)当前,随着大城市对日益饱和的城市资源的不断“挖潜”、公共财政的不断增支、“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流动的花朵在城市过得好吗?学得好吗?与学校老师、小伙伴的关系融洽吗?能适应城市文化吗?在异乡能产生归属感吗?将来会有发展吗?前不久,河南郑州一项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易产生学习焦虑以及自卑、孤独、烦躁心理,很难融入同龄群体。2010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选取上海、南京等5市17

8、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融合问题调查。这两次调查结果十分相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我们过去多是从宏观着眼,由政策入手来解决问题。如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仅是简单地将他们从乡村带到城市,在公办学校寻得一张课桌,那么,造成一个独特群体成长缺失的症候便已隐约可见,整个社会也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现在,到了从文化着眼、由个体入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了。一个在浙江上学的孩子跟随父母回老家青海过年,刚住了两天,就说“我要回家了”。这个孩子指的“家”,是浙江。对他来说,家乡的概念和父母那辈人心中的家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

9、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里成长。社会学上有一个“文化混血儿”的比喻:这部分人的身份意识是模糊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痛苦与憧憬并存、自卑与自强同在等特质。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待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各个现实层面都遭遇“想融而不能融”的困境。身份意识影响着融合。有一个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女孩在课堂上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城管!我当城管,在街上碰到妈妈的菜摊时,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几天,她的妈妈卖菜时因为躲避城管追赶,撞在电线杆上受了伤。理想的存在,其意义正在于为平淡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可

10、“慢慢追” “慢慢撵”,又是何等微不足道,让人在为小女孩的微小理想唏嘘不已的同时,不得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画上一个问号。文化冲突影响着融合。固守传统的乡土社会与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社会,文化特质明显不同。最外显的表现,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感觉到自己的方言、衣着、饮食与城市学生格格不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来自于行为习惯、生活节奏、价值体系上的综合差异。“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罗大佑的歌词反映的正是城市新移民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心理孤独。不同文化的了解、交融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胸怀影响着融合。一些城市居民具有优越感,对外来人口天然具有排斥心理和偏见,一些机构和学

11、校在公务中仍存在歧视现象。“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需要的是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大视野和大气魄。说到底,“融入”属于深层社会问题。户籍制度尚未“破题”,城市化浪潮已迅猛而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令人措手不及的社会整合。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居民在医疗服务、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具有乡村居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势必造成“争利”现象。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一步是力争做到同城待遇,第二步才是消弭同城隔阂。因而,“融入”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难题的主阵地在教育。发挥教育“粘合剂”的作用,促进社

12、会整合,让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们不能把解决方案仅仅停留在“两为主”的政策层面,也不能停留在“适应教育”的微观层面,而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11.下列不属于“难以融合”的原因是A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不同影响着融合。 B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影响着融合。 C城市及城市居民狭隘的胸怀影响着融合。 D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差的素质影响融合。 1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是A文章首先通过若干社会现象及调查数据,指出“流动的花朵”进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这一严峻的社会现状。 B文章接下来分别从“身份意识”“文化冲突”“城市胸怀”等方面分析说明“流动花朵

13、”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 C分析原因之后,作者明确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与城市融合”的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D最后作者提出解决“难以融合”问题除了“两为主”“适应教育”,还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是A“两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B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融入城市,主要源于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所产生的压力。C要根治“难以融合”,只需站在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就可以了。D彻底解决“难以融合”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二)在封建社会里,也和今天一样,人人都要穿衣裳。但是,有一点不同

14、,衣裳的质料、颜色、花饰有极大讲究,不能随便穿,违反了制度,就会杀头,甚至一家子都得陪着死。原来那时候,衣裳也是表示阶段身份的。以质料而论,绸、缎、锦、绣、绡、绮等等都是统治阶级专用的,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以此,“布衣”就成为平民百性的代名词了。有些朝代还特地规定,做买卖的,即使买得起,也禁止用丝质材料。以颜色而论,大红、鹅黄、紫、绿等是统治阶级的“专利”。因为这些颜色的染料国内产量少,得从南洋等地进口,价格很贵。皇帝穿黄袍,最高级的官员穿大红、大紫,以下的官员穿绿,皂隶穿黑。至于平民百性,就只好穿白了,以此,“白衣”也成为平民百性的代名词。至于花饰,在袍子上刺绣或者织成龙、凤、狮子、麒麟、蟒

15、、仙鹤、各种各样的鸟等等,也是按贵族、官僚的地位和等级分别规定的。平民百姓连绣一条小虫儿小鱼儿也不行,更不用说描龙画凤了,不但如此,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极大讲究,例如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绣着凤的衣服,只有皇后才配穿,即使是最大的官僚,如穿这样的服装,就犯“僭用”“大逆不道”的罪恶,非死不可。北宋时有一个大官僚,很能办事。也得到皇帝信任。有一次多喝了一点酒,不检点穿件黄衣服,被人看见告发,几乎闯了大祸。明太祖杀了很多功臣,其中有几个战功很大的,被处死的罪状之一是僭用龙凤服饰。本来,贵族、官僚和平民都一样长着眼睛鼻子,一样黄脸皮、黑头发、一眼看去,如何能分出贵贱来?惟一区别的办法是用衣裳的质料、色彩、花饰来作为等级地位的标志;特别是花饰,官服的前胸绣有动物图案,文官用鸟,武官用兽,又按品级分别规定哪一级用什么鸟什么兽,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这样,不用看面貌,一看衣裳的颜色和花饰就知道是什么地位的贵族、什么等级的官员了。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