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6196069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常见病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内科常见病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内科常见病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内科常见病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内科常见病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常见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常见病(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感冒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时行感冒一一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有传染性强,流行性强,发病集中, 易感人群是老年人和儿童。源流1. 感冒病名出自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2. 林佩琴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病名3.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论述了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 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二单元咳嗽临床表现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源流1. 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2.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3.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第三单

2、元哮病临床表现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 卧为临床特征。源流1.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2. 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哮喘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 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3. 明虞挎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第四单元喘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 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源流1. 内经对喘证的名称、症状、体征、病因、病位论述最早。2. 景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实喘者有邪

3、,邪气实也;虚喘者无 邪,元气虚也。”为喘证的辨证纲领。第五单元肺痈临床表现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源流1. 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2. 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3.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将肺痈分为初起、已成、溃后三个阶段,在治疗上提出:初起 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继则一一滋养肺阴,或降火益阴;脓成一一平肺排脓;溃后 正虚一一补肺健脾第六单元肺痨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 源流1.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2. 朱丹溪丹溪心法强调“痨瘵主乎阴虚”,确立了滋阴降火

4、的治疗*第七单元肺胀临床表现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 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源流1. 金匮要略指出本病的主症是“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咳逆 依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提出治疗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2. 丹溪心法提出肺胀病理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可用四物汤加桃仁等治疗,开活血 化瘀治疗肺胀之先河。3. 张璐玉张氏医通认为肺胀以“实证居多”。4. 李用粹证治汇补认为肺胀“有气散而胀

5、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争 虚实而施治。”第八单元心悸临床表现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 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源流1. 张仲景在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正式提出了悸和惊悸的病名。宋严用和济 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2.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首倡活血化瘀治疗本病,以血 府逐瘀汤治疗本病有殊效。3. 金匮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第九单元胸痹心痛临床表现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 欠畅,重者

6、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源流1. 胸痹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2. 素问厥论有“真心痛”之说,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3.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认为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 阳气为治疗*,并创栝楼薤白白酒汤等9张方剂。4.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对心痛与胃脱痛作了鉴别,并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之先 河。第十单元不寐临床表现临床特征: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常伴 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源流1.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2. 张仲景首次将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7、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并提出酸枣仁 汤治疗;邪入少阴、热化伤阴所致阴虚火旺证一一黄连阿胶汤。3.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提出用丹砂、琥珀等重镇安神和温胆汤治疗“大病后虚烦 不眠”。第十一单元癫狂临床表现(重点区分癫与狂)癫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 源流1. 癫狂病名首见于内经2. 难经:“重阴者癫”,“重阳者狂”3. 王清任开创了从瘀治疗癫狂之先河,创制癫狂梦醒汤治疗癫狂4. 明王肯堂提出癫与狂的不同。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第十二单元痫证临床表现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病证,亦称“癫痫,俗称“羊痫风。临床以突然意识 丧

8、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 常人为特征。发作前可伴有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源流1. 痫病首见于内经,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并指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 关。2. 明代.王肯堂对癫、狂、痫作了明确的划分。3. 王清任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于脑髓”有关,还指出与脑髓瘀血有关, 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主之。第十三单元痴呆临床表现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源流1. 明张景岳首次在景岳全书中立“癫狂痴呆”专论2. 清陈士铎辨证录立有“呆病门

9、”,并立洗心汤、转呆丹、还神至圣汤等。第十四单元厥证临床表现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源流厥证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病机认为是气机逆乱、气血运行悖逆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第十五单元胃痛临床表现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源流1. 胃痛首见于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2. 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3. 金元时代李杲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 痛成为

10、独立的病证。第十六单元痞满临床表现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 状的源流1. 内经有“痞”、“痞塞”、“痞隔”等2. 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3. 明清时期,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分虚实论治。第十七单元呕吐一、知识点串讲临床表现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1.源流(1)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呕吐的发生是由胃气上逆所致。第十八单元噎嗝临床表现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源流1. 首见于内经,称“隔”(古隔同膈)。2.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噎膈的病机为“脘管窄隘”。第十九单元呃逆临床表现

11、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俗称“打嗝”源流1. 元代朱丹溪始称之为“呃”,明代张景岳进一步确定呃逆病名2. 内经称“啰”,病机为胃失和降,治疗:“啰,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 疾迎之,立已;大惊之,亦已。”第二十单元腹痛临床表现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源流1.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2. 王清任、唐容川提出血瘀病机,治疗以理气活血为主。(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 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第二十一单元泄泻临床表现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源 流1. 本病首载于内经,有“鹫澹

12、”、“飧泄”、“濡泄”、“洞泄”、注下等病名。2. 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 才统称“泄泻”。3.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4.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提出久患泄泻以甘养胃,以酸制肝,创泄木安土之法。 第二十二单元痢疾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 外感疾病。别名“滞下”。源流1.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2.难经称之为“大瘕泄”。3.唐千 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4.宋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5.张仲景金匮要 略将本病与泄泻合称“下利”,制定

13、了白头翁汤治疗本病。6.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本病 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第二十三单元便秘临床表现: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 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便而不畅为表现的病证。源流:1.金匮要略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 理气通下诸法。2.金元时期,张洁古(张元素)提出实秘、虚秘有别。第二十四单元胁痛临床表现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源流:1. 最早见于内经,明确指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2. 严用和济生方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第二十五单元黄疸临床表现:以目黄,身黄

14、,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目黄是确定黄疸的主要依据)源流:1.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说明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伤 寒论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2. 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第二十六单元积聚临床表现掌握积与聚的鉴别: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源流1.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2. 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者也,发作有时。”制鳖甲煎丸、 大黄蛰虫丸治疗积聚。3. 医宗必读积聚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 第二十七单元鼓胀临床表现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1. 源流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2.明戴思恭称本病为“蛊胀”、“膨脖”、“蜘蛛蛊”。3.明张景岳将鼓胀又称为“单腹胀”,并提出“治胀当辨虚实”。4. 喻嘉言医门法律认识到瘾积日久可致鼓胀“胀病亦水外水裹、气结、血瘀。” 第二十八单元头痛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要表现1. 源流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称之为“首风”、“脑风”1.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1. 李东垣东垣十书将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