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字素材4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194301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字素材4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字素材4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字素材4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字素材4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字素材4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字素材4新人教版必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积极作用: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消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分配

2、。积极作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所以要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而市场经济体制则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思想的大解放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前看的讲话,为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3、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景内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

4、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领导核心形成标志思想成果第一代毛泽东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第二代邓小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第三代江泽民1992年十四大三个代表思想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巨变结果任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

5、力的发展。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内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1.原因:我国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化体制严重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2.措施(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推广:得到中

6、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实行,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行政机构的改变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城市改革。(二)内容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项目改革前改革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

7、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产权制度 国有制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三)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A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B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

8、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内容: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还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3)理论完善: A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3、作用: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比较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目的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实现共同富裕后果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