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虚症状及治疗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19426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气虚症状及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肺气虚症状及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肺气虚症状及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气虚症状及治疗(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证名。又称肺气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症见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治宜补益肺气。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病因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乎素体弱,肺气不足,或因脾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所致。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或慢性肺系疾患之中,属虚证。临床表现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呼吸气促;人体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证;遇寒冷易发作鼻窦炎;常见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秋冬气候干燥时尤其突出;常可导致肾阳不足,使水液运行不利,出现

2、尿频数,余沥不尽。辨证要点有肺脏功能衰减之表现,如咳嗽无力,短气;属气虚之证,多见于肺脏疾患之后期及肺系慢性疾患之中。鉴别诊断1.与脾气虚证相鉴别二者同属气虚范畴,但本证病位在肺,除一般气虚证候外,还以有咳喘痰液清稀,气短,动则更甚之症状为其特征;而脾气虚证病在脾脏,以一般气虚见症伴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浮肿等见症为特征。若同时既见有肺气不足之证,又见有脾虚失运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肺脾两虚之证。2.与心气虚证相鉴别两者亦属气虚证的范畴。但本证病在肺脏,故以咳喘气短,动则更甚,易于感冒,伴一般气虚证候为特征,而心气虚证病在心脏,故以心悸怔忡,胸闷不适,活动后诸症加重伴有一般气虚见证为

3、特征。若临床既有肺气虚弱证,又有心气不足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心肺气虚证。辨证施治1.肺脏虚损、肺气不足(1)证候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2)治则补益肺气。(3)主方保元汤加五味子。(4)方药人参、黄芪、生姜、五味子、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胡桃仁、生姜、五味子,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2.易患风寒感冒者(1)证候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2)治则全身疲倦,恶寒无力。(3)主方玉屏风散加紫苏。(4)方药黄芪、白术、防风、生姜、紫苏。加水煎

4、煮取汁,日服3次。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或冲剂),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片,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片,1次片,1日2次。3.虚寒性慢性鼻窦炎(1)证候头昏、恶寒、自汗等。(2)治则以补肺气为主,兼以通窍、解毒。(3)主方鼻通宁滴剂滴鼻,或用鼻通丸,均加服北芪片。(4)方药辛荑、苍耳子(鼻通宁滴剂)。用法:1次2滴,每日3次。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鼻通丸),用法:1次丸,1日2次。4.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1)证候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2)治则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3)主方补阴煎加减。(4)方药生地、麦冬、天冬、北沙参、地骨皮、女贞子、天花粉、甘草。5.肺气虚兼肾阳不足(1)证候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2)治则补气温肾。(3)主方保元汤。(4)方药人参、黄芪、肉桂、生姜、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3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