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刀锋读后感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194032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刀锋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刀锋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3年刀锋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3年刀锋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3年刀锋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刀锋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刀锋读后感(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刀锋读后感 2023年刀锋读后感1(2274字)出于某种目的,今天花时间读了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刀锋。毛姆先生的其他著作,如月亮与六便士等还没有机会拜读,或者以前读过却不记得了。读书是能启迪智慧的,我认为人的一生所有经历都不会浪费,所有读过的书都不会白读。就好像我们的意识中有一个只能进不能出的宝箱,它贪婪地吞噬着你所有的阅历,而一本好的读物、或者一句话、又或者一个人或其他,就是这个宝箱的钥匙。能配上这把钥匙的人是幸运的,而幸运地拿到自己钥匙的人无疑会迎来一场蜕变。刀锋这本书是有资格成为钥匙的,但不幸的是我的知识储备还不太够,没能得到那场灵魂上的升华。不过也有些小小的感受,在这里记录

2、下来。刀锋这本小说中有七个形象鲜明的角色,以主角拉里为核心和其他六位形成鲜明的对比: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自我救赎与自我毁灭;纯粹与狡猾上半部从艾略特引入拉里与伊莎贝尔的婚约,再引入各阶层价值观的对撞,还有不同地区之间的鄙视链。联想到故事的背景是一战以后二战以前,我们都知道那是个很残酷的时代,同时也是各行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一切事物都在以目不暇接的速度发生着改变,可能稍稍愣神的功夫就看不懂身边的一切了。尽管对比过去我们会惊恐地发现很多事情都从未改变,但我很庆幸自己未生在那个时期,同时也能想象到物质快速发展所必然带来的精神上的空虚。所以故事的主人公拉里在经过一系列事情后踏上了自我解脱的道路。小说

3、的名字“刀锋”和印度哲学著作奥义书有关,拉里也是在婆罗门教哲学的启迪下实现了自我解脱,“刀锋”其实可以解释为“越过刀锋”,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少数民族兄弟那“上刀山下火海”的成年礼。我一向不喜欢宗教,尤其是故事中有很多神秘主义色彩,更让我对这本小说的感受多了很多不必要的抵触。不过在极力排除掉个人主观色彩后,小说中对人生的意义,对上帝的意义,对存在的意义一切都让人感触良多。读最后几章的时候,也许是我当时比较饿了,也许是太过烧脑了,总之有些头昏脑胀。我不喜欢讲述故事的情节,一来是有剧透的嫌疑,另一方面也确实记不住。只说些个人感受好了:在刨除一切超凡神秘因素以后,婆罗门教通过对善恶有报,人生轮回的解读以

4、试图达到解脱的目的,这却让我想起印度那个神奇国度的另一教派:佛教,的理念来。看过西游记的我们都知道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这两个区别,不过对于我这样的佛学研究者来说实在不必去给这两类找个更合适的名字,而不是用大小这样有明显褒贬意味的词。所谓“乘”是梵文yana(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载人由此达彼岸;我境界不够资格去评论“大乘”,单说“小乘”是指自我完善与自我解脱,这已经是值得人一生去探索的事业了。而如果不按照神话去解读佛的定义,单单将其描述为觉者、有智慧的人,我认为小乘已经足够了。其实很多时候我并不会试图去理解哲学这镜花水月般的神秘知识,以上也只是灵光一闪罢了。再回过头来做一个

5、假设:如果你感觉你的朋友需要帮助,在普世价值观、道德观的前提下她也确实需要帮助,但她并不愿意被帮助、或者没想到寻求帮助。那你会怎么办?又或者,你并不是真心帮助她的,而是拯救这样一个人能让你获得满足,那该如何评价你呢?这样我想到了“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圣人”,设身处地,我觉得我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去帮助对方,而力所能及是指不用自我牺牲或者牺牲很小,比如我有一万块钱,拿出一百块给对方不用还这样的程度就差不多。可能会显得有些不够大方、不够善良,小说中其实也在对善与恶进行诠释,毕竟主角拉里是从战场上回来的,作者也是真的见过战场的。两次世界大战那残酷的地狱能带来多少伤害,就能带来多少对善的冲击,置身于那等

6、场景,放眼四望,满满都是人性之恶吧!其实不论“性本善”说还是“性本恶”说,都有不少的支持者,我们小时候都读过的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真理,我一直都让自己相信它是对的。可是呢,人的恶念又好像是永无止境的,我会仇富、会嫉妒、会背地里偷偷骂人,好到好东西也有悄悄顺走的想法,街头遇见漂亮妹子晚上也会做些不可描述的梦。毕竟年轻。我的三观还算正确,不说道德高尚,也能管好自己,并没有真的做过什么违背公德正义的事情。各位也不要对我产生误解,虽然大家都不认识。尽管有时候会因此感到折磨,有时候也很怀疑这么做的意义。说来说去,其实不太能准确概括我的心情,激情总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先这

7、样吧。一天时间,读完将近二十多万字的小说,其实蛮累的。上一次这么拼还是在上一次(笑),大概是18年,丹布朗的数字城堡。不过有一说一,成就感满满。快读有快读的满足,慢读有慢读的享受,真心建议你们都试试看,一定会有些奇妙感受的。2023年刀锋读后感2(1875字)用了几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刀锋这本书,这是我读的毛姆的第三本书了,有个朋友说,我爱上了毛姆,我想应该是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小说,我原本期待它是,刚读开头的时候也感觉像是小说,可是读到了后面,我也说不出了它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了。我想形容这本书为枯燥。像是和你刚认识的一个新朋友,两个人坐在一个舒适的咖啡店里,那是一个早晨,阳光正明媚,还有几声鸟

8、叫,落地窗外行人来来往往,很富有生活气息。然后这个新朋友和你述说他的朋友的种种经历,把他听来的或遇到的人和事串联起来,说给你听。刚开始,你听得很入迷,觉得很新颖有趣,但是到了中午了,他仍然用同一种语调在述说着,燥热的阳光直射透明的落地玻璃,久不进食的肚子开始饥饿,你开始没办法聚精会神地去听他述说,甚至有点想逃避。本来我是读不下去的,可是前天和一个朋友聊天,有些想法让我困惑。这时,有个直觉告诉我,读书能够让我找到答案,于是我又重新拿起这本书来读。重新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又重新把毛姆约到咖啡店了,他并不介意之前发生的事,仍然不急不慢地述说着,这次,我甚至忘记了要吃饭了,直到中午快1点的时候才意识到

9、自己还没有吃饭。其实我是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因为它的结局比它的开头、中间要更加无趣,但是我又急想知道它的结局,于是最后十几页,我快速地把文字看了,即使没有读懂,我也照样跳过,就像这位新朋友自认说到高潮时,我坐在对面微笑着点点头,使他信服我已经理解他的意思。其实自己的思想已经不在此处了,脑海里浮现的是想象中在西藏朝拜的人民,我没有信仰,但是我又尊敬甚至敬畏那些有信仰的人,当然这不包括大多数中国人信仰的鬼神。想起西藏朝拜是因为前两天,一个朋友提起的,问我对于去西藏朝拜有没有兴趣,我当时并没有多想,但没想到它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与毛姆在咖啡店里告别后,我走在一条小街上,天下着蒙蒙细雨,我喜欢这种雨天,

10、它能够冲洗暴露在外面的一切,使之重新染上鲜艳的色彩,比如鲜红的滑滑梯、翠绿的叶子、连平时灰暗的小路都感觉更加有活力,雨滴在它上面跳跃。我在路上,撑着伞,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什么,但却又说不出来是什么。毛姆述说的那个朋友拉里,他整个人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晃膀子”,这是我一直梦想要做的事。拉里从17岁当飞行员回来后,就一直我行我素,由于没有家人,但有一笔不错的遗产,因此他可以拒绝他不想做的事,包括读大学、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而选择去“流浪”,其实他原本应该没打算这样做的,只不过开了头,去了趟巴黎,后来就收不住这种随意自由的生活,后来还去了印度生活了五年。我太羡慕他了,可是我自认为我没有勇气去做这种

11、事情,即使仅仅如朋友所说的去西藏朝拜,可能只是一个月的时间,但我还是鼓不起勇气,我很难不去考虑路上会遇到的种种危险和困难,也很难不去考虑会把我皮肤晒得像煤炭一般黑的烈日,这两件事就足以打消我冲动下萌发的想法。因此,读这本书,让我知道有人真的把我想做的事实现了,而且过得还不坏,很宁静,这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是羡慕呢?还是欣慰呢?或是对自己懦弱的鄙视呢?书中说到,修行并不是要去找什么老师、看什么书、做什么事、或者举行什么仪式,而是要“看透”,我不记得这段话是出自刀锋这本书,还是在看书时我跑去翻阅有关西藏朝拜的书时看到的了,我总是这样贪心,不能一心一意读一本书。我经常留意自己的思想,我自认为自己现

12、在变得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要豁达,也就是更加能够看透了。我把这归功于在长春的几个月时光,那段日子或许是目前为止我最最喜欢的,那几个月我读的书并不多,但是独处的时间却很多,经常自己一个人跑出去外面瞎溜达,周围没有一个人认识,身体在路上,或者停了下来在休息,全然不管,脑子里只顾想着东西。那时候经常会在湖边坐着,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我可能可以坐上几个小时也浑然不知时间的流逝,以至于后来我一坐到湖边,就要拿起手机调个闹钟。我很喜欢水,湖水、河流、海洋、雨水等等都是我喜欢的。望着湖水不急不慢的涟漪,我内心就会很平静,有时候会想一些问题,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放空的状态,那种感觉很好,那是我回到广州以后再也找不

13、到的感觉。这本书,我不打算推荐给大家去读,不过有缘分的话,你自然会拿起它,体会一下和一个富有思想的人在咖啡店里度过一天的感受,或许会很枯燥,但事后又会觉得很值得。2023年刀锋读后感3(1801字)读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这次又读了他的刀锋无论是月亮和六便士还是刀锋,毛姆都是在描述一种以精神的富足、灵魂的安宁为人生指向的生活。相比月亮和六便士,刀锋里的人物更加多样,作者对这些人甚少主观评论,只用客观的叙述,每位读者大概都能在那些人物身上找到符合自己的人生态度的范式。在我看来刀锋是一部探究生命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品的人物虽不算多,但都各具代表性。艾略特一心追求上层社会的身份认同,他总是举办各种宴会

14、,盛情招待巴黎或伦敦的名流,对每一次被邀请参加能彰显身份的宴会都极为重视。在帮助拉里进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的计划被拉里拒绝后,他就极力反对侄女伊丽莎白和拉里的婚事,在他眼里努力进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努力挣钱的男子才是女人婚嫁的方向。艾略特在临终前惦记的依旧是某个名流的宴会是否给他发请柬,以至于总是客观描述事实而不做评论的毛姆先生都忍不住说了一句:“想到他的一生过得那样愚蠢、无益和无聊,使我感觉难受”。可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艾略特尽管庸俗,但他慷慨,为人也比较简单,对年轻人总是不吝提携,而且重视亲情,对姐姐和侄女总是倾心相助,所以毛姆笔下对他只有怜悯和同情,却并无反感。伊丽莎白,艾略特的侄女

15、,拉里的初恋情人。伊丽莎白和拉里最初进入读者的视野时,只觉得这真是天赐良缘,一个美丽得体,一个温润儒雅,而且彼此爱慕,所以当艾特略反对二人的婚事的时候,只觉得这老头真是无事生非。但渐渐会发现,其实二人的人生追求是没有交集的,一个注重享乐,一个注重心灵。好在二人因为无法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达成共识,适时地分开了。伊丽莎白嫁给了股票经纪人的儿子,生活富足,夫妻恩爱,尽管她心里一直都爱着拉里,但毕竟物质享乐才是她的天性,这一点得到满足才是她幸福的源泉。拉里,原本也是一个普通的男孩,但一战的经历让他对生死、对生命都有了更多的触动和思考,他将寻求生命的意义作为人生的目标,而物质和肉身不过是灵魂的载体,维持基本的温饱足矣。我不认为所有的读者都能读懂拉里,理解拉里,甚至可能会有读者和艾略特那样对他不屑,(不过愿意读这本书的人,大多应该不是庸常之人吧),至少现实生活中持艾略特的观点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对拉里来说,了解这个世界,解开人生的意义这个疑惑的最佳方式是好好看看这个世界,所以当别人努力构建物质富足的大厦的时候,他行走于东方和西方,寻求人生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对构筑他的心理大厦极具意义的一些人,拉里是用心灵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