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史地]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174192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史地]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政史地]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政史地]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政史地]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政史地]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政史地]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史地]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背景城市中的路街巷、里弄、胡同、桥梁、寺庙、衙府、书院、商行、店铺、集市、作坊、山河、居民区、游览地、名胜古迹等名称中的老地名,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是地名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历史信息的原始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社会风貌的探视窗口和不同层面的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凭证作用。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文字符号,也是一个地方的风貌特征与文化记忆。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地名从产生到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知,从名闻遐迩、载入史册到几经变更、渐趋消亡,往往贯穿着许多值得追寻和记忆的人文故事与历史沧桑。地名不仅是一种方位标记,还是有着文化内涵的

2、印记,保护老地名不仅是保留名称,还应该着重挖掘地名的文化内涵,把地名作为记载城市历史、传播地域文化的载体。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 加拿大从1989年始就展开了对传统地名的整理;荷兰正在建立历史地名数据库;奥地利联合中、东欧各国对12世纪以来形成的居民地地名进行大规模考察;北欧不少国家都开展了地名文化宣传保护活动全球性的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活动正在兴起。所以,自2004年始,中国地名研究所就会同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全国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国家民政部的领导和支持下,

3、在侯仁之、郑孝燮、罗哲文等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指导下,成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家委员会,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课题,依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工作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和地名的特性,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探索。据介绍,“保护工程”包括地名文化遗产的分类调查与评估、地名文化遗产的鉴定标准体系、地名文化遗产的评价与记录、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地名文化遗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地名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等7个项目,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地名科学系统工程。 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努力下,保护工程对我国甲骨文、金文,及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

4、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古地名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我国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的资料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完成了我国地名文化遗产存量评估、鉴定标准体系以及相关理论探索等科研课题。 许多省市都开展了调查和保护老地名的活动,如自2005年始,省政府相关部门即正式启动了江苏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省城南京及苏州、无锡等经济、文化均很发达的城市,一些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已陆续像昆曲、民歌、云锦工艺一样,被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给予特别的保护与传承。还有长沙等地都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众多老地名,每每浓缩着一段段悠久的历史与神奇的传说,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

5、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信息,具有独特的史料与学术价值,是一份不可忽略、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遗产。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些老地名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逐渐消失,有些老地名则因疏于挖掘整理与传播展示,而使来龙去脉鲜为人知,原有内涵失传失真。绍兴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以绍兴越城区495处地名为例,过半地名与历史文化或者名人典故搭边。相关人士认为,这与当地本身文化气息相关。史志办专家郁有满认为,地名的功能不光是标识性、区分性,也具有承载历史记忆的功能,应当着重把一些有历史内涵的老地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来保护和宣扬。然而令人忧

6、心的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地名在迅速减少,深含历史意义的路、街、巷名都从地图上消失了。 好在,近年来,绍兴人对绍兴路名考证作出了相当的努力,绍兴街巷的编著者、市城建档案馆馆长屠剑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对市区现存的150条街巷进行了“解读”。为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开展了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对与此课题的研究意义,我们认为:地名因城市之变而变,这是一种必然。地名之变,折射出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地名之变,给城市带来机遇,给生活带来便利。但一定有这样的地方,它是如此的古老,它与它的名字一起构成其丰富的身世图景。它的名字是回溯到这个图景

7、中的直接通道。它永远也不会改变。 老地名我们的城市过去曾经“掏”出的名片。现在,沧桑的容颜都已改变,那些未变的多已蒙上风尘。城市前进的步伐是“前有车,后有辙”的过程,即使挥手走得再远,也应回首曾经的老地名,这样也许就能够找回当年的身影,温故知新;即使挥手告别许多往事,也应回首思索那些老地名,这样就有可能擦亮那些名字,以史为鉴。 三、课题研究对象、目标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课题主要以绍兴老地名和它们的变迁和由来为研究对象。研究目标:透过研究绍兴地区的老地名,了解绍兴老地名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它与绍兴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四、概念界定:地名: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

8、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根据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199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解释:地名类型丰富多样,从山、河、湖、海等自然地理实体到建筑物、公园、车站、机场等各类人文地理实体,它们的名称都属于地名的范畴。它有以下特点:地名是具有重要指位功能的公共信息。从使用角度来说,地名最重要的功能属性是对地理实体的指位。其次,地名承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地名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产物,是人们根据需要主观赋予名称并得到社会公认、共同使用而产生的,这一过程让地名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语言等信息,也因此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公共信息。 五、课题开展步骤步骤设计

9、原则:为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题在各个研究分支的自主性,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独立主持一个活动环节的全过程:为使这一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能有效有序地逐步展开,教师对每一活动的指导主要集中在事先筹划和事后总结上。具体步骤安排: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部分。 1准备阶段:(1)学生思想发动。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要求等内容。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自主参与意识。(2)成立不同的研究性活动小组,各小组以课题为单位进行组织。2实施阶段根据本课题小组成员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所在,按照不同的步骤对本小组成员进行了任务分配,形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的确定

10、。确定课题为绍兴老地名研究,并进行分工:找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得出成果、整理修改。第二阶段:该阶段各小组成员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通过访问网站、查阅文献、调查询问等方法主动地搜寻有关绍兴的老地名等;确定相关定义,如地名的定义和分类等。 第三阶段:实地调查。 调查:目前人们对绍兴老地名的了解程度、绍兴有哪些老地名;访谈:对象包括相关学科的专家、绍兴普通市民、外地在绍兴工作的新绍兴人、绍兴的学生等。整理手头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受;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归类,撰写成文。六、课题组成员及研究成果 成员:金伟男、陈亦奇、王开杰、余诗佳、鲁翡、王凯霖、施雪飞、徐婷婷、戴一帆、王珏、楼芷烟

11、、冯岚、王叶蔚、高云逸、诸卓玮、赵佳帆、章益红、孙莹佳、胡颖俊、俞佳佳。 第二部分:主报告 城记:寻找绍兴老地名地名的消失,意味着城市变成缺文化少灵气的“空壳”,即使经济再强壮,但缺少文化的经济无疑是一条短腿。值得欣慰的是,也有一些城市为了留下老地名所蕴含着的历史记忆,有意识的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挖掘、整理、寻找、保护老地名的活动寻访消失了近一个世纪的老地名,自然是件渺茫的事。绍兴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带的历史太多,随便抓一把尘土或许都有段悠长的典故。 越老的地名,越有文化底蕴,这些地名符号从某一侧面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 一、老地名的现状: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现存大多数老地名主

12、要分布在一些历史保护街区,如:书圣故里、鲁迅故里、八字桥等地区。街巷中特别受到保护的基本上就集中在越子城、鲁迅故里、书圣故里、八字桥、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这七片历史保护街区中。也有比如状元弄、孝女弄等上百条路名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同时,在一些新建筑区也有所保留,但只有其名却无相应的街区,如严家潭。此地已经被新的住宅区包围,只在小区路口留下了一块路牌,却无“潭”的踪迹。同时,对老地名的了解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寻访市中心一些老地名时发现,尽管有的老地名仍保留下来,但是因旧有的地理形态已消失,加之居民多数是外来户,祖辈都居住在此的“原住民”已经很少,在调查中占2成左右,所以知道这些老地名由来的并不多。

13、比如位于谢公桥对于桥名的由来,许多租住户都表示不知道。许多年青人也对此很不关心。在调查中,大约7成的青年人表示,他们虽然也听老人讲起过或者从报刊杂志上看到过相关的知识,但大多数是看过、听过就算,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二、老地名举例:桥: 酒务桥 地处绍兴市区人民西路与历史老街昌桥直街之相汇处。在南宋理宗时期,绍兴酒发展已日趋兴旺,绍兴城内自酒务桥至卧龙山西北面一带,设有众多酒仓库,为了加强对酒类的专卖管理和对酒生产及税收的征管工作,地方政府专门在现酒务桥东南一带设立专门管理酒务的衙门(机构)。久之,此桥即与酒为姻,称之谓酒务桥并沿用至今。宝庆会稽续志I卷中记载:南宋时的绍兴“苗米仓在府衙东,糯

14、米仓在西门外,激尝酒库在照水坊,都酒务在莲花桥”。由此可见,南宋对绍兴酒生产及经营的流程管理达到了极其细致并严格的程度。设有都酒务街,并在“酒务桥”,将买、卖酒的流程加以严格的控制,生产和销售相分离,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酒税源的不流失。谢公桥 位于绍兴城区西小路,鲤鱼桥与北海桥之间。绍兴有不少巧记桥名的俗语。如“北海谢公钓鲤鱼”就是将4座桥名巧联在一起的俗语。北海指北海桥,谢公为谢公桥,钩与“吊”谐音,即西郭吊桥,鲤鱼指鲤鱼桥,4座桥在一条河道上。谢公桥为七折边石拱桥。嘉泰会稽志有载。前面古桥考证中已考证了谢公为南朝的谢惠连,说明此当为南朝桥梁。该桥在清康熙时虽作重修,但未改变原型,仍采用旧料。

15、此桥拱顶石刻图案中的龙为三爪龙,宋朝以后才出现四爪龙和五爪龙,这也可傍证此桥始建于宋朝以前。据谢公桥周围老住户介绍,谢公桥的来历是跟前面的吕府有关。吕府是当时江南最大的明朝宰相府,共有13厅,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吕夲(音tao滔)府第,共十三座厅堂排列组合而成,世称“吕府十三厅”。吕府东起万安桥,西迄谢公桥,南起新河弄,北至大有仓,占地面积48亩。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始建时规模达一万三千五百多平方米,现尚存明工原构六千二百多平方米,规模较大。建筑分三条纵轴线,五条横轴线布置,其中中纵轴排列轿厅、正厅、中厅、后厅、座楼五座;东、西纵轴各排列牌楼、前厅、中厅、后厅、座楼四座;每座建筑周匝高墙,构成十三封闭院落。沿岸居民介绍是吕国老为了感谢当地居民帮助修建吕府,特意修建了这一座谢公桥,是为了表达他对众人的感谢之情。据称,目前桥洞下仍留有石条,上刻“XXX捐”字样。正方龙门石上刻有龙形浮雕,栩栩如生。桥基采用双层基石,在开河道中未见木桩。鲤鱼桥、锦鳞桥 位于西小河与环山河交汇处。嘉泰会稽志有载,为宋时浙东贡院故址,与锦鳞桥相近。旧为石桥,1956年改为梁板式石拱桥,1987年重建,长13米,净跨8米,宽20米。锦鳞桥跨环山河,与鲤鱼桥相会。嘉泰会稽志有载。今桥为单孔五边折边石拱桥。春波桥 在春波弄北端,跨鲁迅路河,与都昌坊路相接。万历会稽县志有载。以桥与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