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5课杜甫诗四首学案语文版必修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17293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5课杜甫诗四首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5课杜甫诗四首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5课杜甫诗四首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5课杜甫诗四首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5课杜甫诗四首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5课杜甫诗四首学案语文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5课杜甫诗四首学案语文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第5课杜甫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干云霄()(2)崤山()(3)声啾啾() (4)吴楚东南坼()(5)渚清沙白() (6)危樯()答案(1)n(2)xio(3)ji(4)ch(5)zh (6)qi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辚辚:_(2)点行频:_(3)里正:_(4)边庭:_(5)意未已:_(6)啾啾:_(7)吴楚东南坼:_(8)乾坤日夜浮:_(9)渚清沙白:_(10)常作客:_(11)新停:_(12

2、)飘飘何所似:_答案(1)形容车声(2)征兵频繁(3)里长。唐代制度,百户为一里,设里正一人(4)边疆(5)停止(6)形容凄厉的哭叫声(7)裂开(8)天地(9)水中间的小块陆地(10)旅居在外。诗中指流落他乡(11)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患肺病而戒酒(12)漂泊不定,居无定所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耶娘妻子走相送:_(2)禾生陇亩无东西:_答案(1)通“爷”,父亲(2)通“垄”,田埂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耶娘妻子走相送古义:_今义: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古义: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古义:_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2)哭声直上干云霄古义:_今义:做(事)。(

3、3)行人但云点行频古义:_今义: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4)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义:_今义:山东省。(5)县官急索租古义:_今义:县一级的官员。(6)凭轩涕泗流古义:_今义:鼻涕。古义:_今义:泗河,水名,在山东。(7)渚清沙白鸟飞回古义:_今义: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还。(8)危樯独夜舟古义:_今义:危险。答案(1)通“爷”,父亲。妻子儿女。跑。(2)冲。(3)说。(4)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东,统称山东。(5)官府。(6)眼泪。鼻涕。(7)盘旋。(8)高的。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去(2)信(3)恨(4)一(5)何答案(1)离开/除掉,去掉/距离(2)确

4、实/相信/使者,特指媒人(3)怨恨/遗憾(4)一只/一边一边/以为一,把看作一样(5)什么,表疑问/疑问代词,怎么样/多么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或从十五北防河:_(2)未休关西卒:_(3)今上岳阳楼:_(4)星垂平野阔:_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休(3)名词用作动词,登上(4)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广阔三、名言警句课文名句(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3)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4)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5)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5、(7)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9)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课外名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6)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

6、野老”,世称“杜少陵”。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颠沛流亡,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于鄂、湘一带,贫病而卒。著有杜工部文集。二、背景展示1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仅在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和鲜于仲通进攻南诏的战役中就丧师十万,朝廷于是大举征兵,就出现了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至军所,父母妻子送之,哭声震野的

7、摧肝裂肺的场景。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在见到这样的情景后写下的。2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6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了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了登岳阳楼。3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

8、,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4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

9、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旅夜书怀约为途中所作。三、文学常识歌行体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由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歌行体有以下五个特点:(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5)在命名上,诗人通常用“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