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命题与证明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16291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命题与证明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命题与证明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命题与证明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命题与证明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命题与证明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命题与证明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命题与证明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教学资料湘教版数学2.2 命题与证明2.2.1 定义、命题、证明(1)(第6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2、难点: 命题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

2、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二、探究新知(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水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

3、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二)实例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1)对顶角相等;(2)如果a b,b c, 那么a=c;(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

4、等。 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1)条件: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条件:如果a b,b c;结论:那么a=c。(3)条件: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结论: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4)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逆命题。 说出上题的逆命题,并讨论。三、随堂练习 P52 练习1、2、3。四、总结1、什么叫命题?什么叫互逆命题?2、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五、布置作业 P58 习题A

5、组 1、2。教学后记:2.2.1 定义、命题、证明(1)(第7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什么叫命题?命题由哪两部分构成?什么叫互逆命题?二、探究新知(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二)假命题的证明 教师讲解: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

6、论证;而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说明该命题不成立,即只要举出一个符合该命题题设而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在数学中,这种方法称为“举反例”。 例如,要证明命题“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60度角是锐角,100度角是钝角,但它们的和不是180度即可。三、练习 P55 练习1、2、3四、总结1、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2、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五、布置作业 P59 习题A组3教学后记:2.2.2公理、定理(第8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公

7、理 、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2、难点: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前一节课我们讲过,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将探究怎 样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二、探究新知 (一)公理 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我们已经

8、知道下列命题是真命题: 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真命题均作为公理。(二)定理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下面两题中归纳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证明的重要性。 1、教师讲解:请大家看下面的例子: 当n=1时,(n2-5n+5)2=1; 当n=2时,(n2-5n+5)2=1; 当n=3时,(n2-5n+5)2=1。 我们能不能就此下这样的结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2-5n+5)2的值都是1呢?实际上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因为当n=5时,(n2-5n+5)2=25。 2、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9、:如果a=b,那么a2=b2.由此我们猜想:当a b时,a2 b2。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答案:不正确,因为3 -5,但3 2 (-5)2 教师总结: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用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了很多几何图形的性质。但由前面两题我们又知道,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有时不具有一般性。也就是说,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命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推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我们把经过证明为真的命题叫做定理。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称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

10、题(三)例题与证明例如,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条定理后,我们还可以证明刻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教师板书证明过程。教师讲解:此命题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它也作为定理。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三、随堂练习 课本P55 练习1、2、3。四、课时总结1、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为真命题的命题叫做公理。2、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五、布置作业 P59 习题2.2 A组 第3题。教学后记:2.2.3证明与反证法(1)(第9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

11、证明的含义。2体验、理解证明的必要性。3了解证明的表达格式,会按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难点: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教学过程一、 新课引入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课内节前图:比较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通过简单的观察,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体会验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 新课教学1、 合作学习参考教科书P74: 一组直线a、b、c、d、是否不平行(互相相交),请通过观察、先猜想结论,并动手验证2、 证明的引入(1)命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直角边的 倍”是真命题吗?请说明理由分析: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用几何语

12、言描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 教师对具体的说理过程予以详细的板书。小结归纳得出证明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初步格式。(2)通过例2的教学理解证明的含义,体会证明的格式和要求 例2、 证明命题“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真命题。 分析: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题中的已知条件、以及要证明的结论(求证)。 证明过程的具体表述 (略) 小结:证明几何命题的表述格式 按题意画出图形; 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 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3)练习:P76课内练习2三、 例题教学P57例题1

13、例3、 已知: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AO=CO,BO=DO。求证: ABCD (证明略)四、 练习巩固P58 练习1、2、3五、 小结(1) 证明的含义(2) 真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3) 思考、探索:假命题的判断如何说理、证明?六、作业布置 P59 习题2.2 A组6、7、教学后记:2.2.3证明与反证法(2)(第10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反证法证题的步骤.难点:理解反证法的推理依据及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教学过程提问: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反证法,什么叫做反证法?从命题

14、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2、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反证法证题的方法,反证法证题的步骤是什么?共分三步:(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2)从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命题的基本方法。在证明一个数学命题时,如果运用直接证明法比较困难或难以证明时,可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二、探究P57例题2 已知:A,B,C是ABC的内角。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0课本上这种证明方法与前面的证明方法不同,它是首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与已知、定理、公理矛盾的结论,从而得到原结论的正确。象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三、应用新知例1 在ABC中,ABAC,求证:B C证明:假设,B C,则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