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整合方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15961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整合方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中学地理课程相关知识整合的探究地理科组 一、地理科教学内容重组方案(一)重组说明1、重组缘由(1)必修I教材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只有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适当整合取舍,才能得到落实与内化。(2)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主动性不够,太多的教学内容,过难的讲解可能更会“恶性循环”。2、重组原则根据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老师多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探究结果、学情三个方面综合进行重组。3、重组方法(1)将相关联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将相关的案例组合在一起,这样既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如:必修I中:将天气灾害中的寒潮整合到天气系统之后;

2、将水资源移到水的运动之后。(2)增添部分内容。 鉴于教学客观需要,将重点内容、高频考点如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等补充到大气环流之后。(二)教学内容安排细化表学段模模块 内容(细化;整合说明)课时((约)详略说明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文科A2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详讲。B2C2理科A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文科2略。太阳辐射的分布详讲理科1地球运动规律 (运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文科2详理科A1B2C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文科A4文科A班:画光照图1节课;读光照图1节课;时差2节课其余各班依情况而定B5C5理科A3B3C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文科A3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五

3、带各1课时B3C3理科A2详地球圈层结构文、理科都为2课时。略讲单元训练和测试文、理科都为2课时。大气运动(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文科A4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详讲。三圈环流在提高班详讲。其它班略讲,要求记住气压带 和风带即可。B3C3理科A3B3C3说明:将第三单元中影响气候的因素整合到该处。补充:全球气候类型分布、补充: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文科A4影响气候的因素1课时;全球气候分布理想模式图要详讲,并引导学生反复画,2课时;判断气候类型1课时。理科班相对略讲B5C5理科A3B3C3天气系统、气象灾害说明:将第四单元的气象灾害寒潮整合到该处文科3天气系统详讲。气候灾害略讲理科2节水圈和水循环

4、说明:将第四单元的水资源整合到该处文科4水循环和洋流详讲。水资源略讲理科3节总复习文科、理科2课时高一下学期必修1部分内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文科4地质作用详讲理科3 复习回顾: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地壳变动文科、理科2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文科2文科班注意要多分析几个案例理科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文科3注意要讲清楚三种差异性的区别理科2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文科2详理科2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文理 2节详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文科、理科均1节。略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文科、理科2课时。详第二节 城市化文科、理科2课时。详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文科、理科均1节。略第三

5、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文科4详理科3第二节工业区位文科4详理科3第三节地域联系文科、理科均2课时,略讲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科3详理科2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文科、理科均1节。略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文科、理科均1节。略高二上学期必修3第一章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理8节详。帮助掌握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并能熟练掌握中国几个地区的差异。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文理2节略。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文理2节略。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文科3节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会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去分析区域存在的问

6、题,并能从问题中找到解决措施。理科2节第二章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文科3理科2第二章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科3理科2第二章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文科3理科2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文科3理科2第三章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文科2略讲。原理作一定的了解。重点掌握其应用范围。理科1第三章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文科2理科1第三章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文科2理科1第三章第四节数字地球文理1高二下学期文科: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概况4详。引导学生善于从自然地理状况去分析其人文地理条件东亚、3东南亚、3南亚2略中亚2西亚和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4略欧洲西部4详欧洲东部和北亚

7、2略北美和拉丁美洲7详大洋洲3详南极洲和北极地区2略世界地理综合训练2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3详人口和民族 1略地形3详中国的河流和湖泊3详中国的自然资源3略天气和气候4详中国的农业3详工业2详交通、商业和旅游业2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4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理科总复习宇宙中的地球1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略地球运动5详大气运动5详气候成因、分布、影响及变化4详水的运动规律4详地质作用4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详人口和城市3详农业3详工业3详交通运输1略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2详3S技术1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3略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3略高三一轮复习地球的圈层

8、结构、地图知识5均为详讲。注意:1、务必加重基础知识的积累;2、注重画图和读图;3、注重选择题的训练;4注重综合题的模式训练;地球运动6大气运动5气候成因、分布、影响及变化4水的运动规律5地质作用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4综合模拟两套题(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为主)4人口和城市6农业6工业5交通运输3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43S技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4二轮复习专题: 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4专题:地理计算、等值线4专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专题: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天气和气候6专题:水循环和洋流、地质、地貌6专题:地理环境的

9、整体性、差异性 3专题:人口与城市3专题 :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地域类型、工业活动和地域联系6专题:区域研究与热点地区6专题:地理技能训练、模拟训练6专题:知识体系的梳理 3(三)需要说明的问题1、模块在时间上的变化以往的安排是在高一上学期完成必修1的全部内容,但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必修1以自然地理为主,难度大,内容多,而且该部分是整个地理的最基础部分,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时数不足,所以难以完成全部教学内容,为避免出现赶进度而导致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将部分教学内容留到高一下学期再上。2、内容重组必修1中第四单元内容调整到和第二单元相关内容一起学习。如:寒潮和天气系统一起学习;水资源与水循环

10、、水的运动一起学习。3、其它内容基本无需作调整。4、有些部分理科的课时设置较少,多余时间主要用在练习和检测上。二、地理学科多课型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的依据应该是:知识类别、课型特征、学生实际,尤其是所教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技能的方式。本意见仅为导向性模式,我们应该构建充分体现有效教学基本理念的适应基础薄弱学生实际的具有差异功能的富含自我风格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有: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专题复习课。(一) 新授课授新课,要尽量放慢速度,尽量深入浅出,讲清地理原理、现象、过程、影响。学生在第一次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听懂了,对于以后的学生和复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11、倘若学生第一次听课,老师讲得不明不白,或过于深奥,一方面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后面的学习将产生巨大的障碍,将产生一道道坎,这样的坎越来越多,直接会导致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危害将难以弥补。 一般做法:提出问题:自然地理由自然现象或者事实入手,通过观察、演示或列举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现象和事实提出问题。人文地理由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或者案例入手,让学生观察生活,学以致用。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学辅导:教师根据课题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资料和地图册、情景动画等自学,获得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感性认识,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学会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