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6157922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灯下漫笔》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灯下漫笔》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灯下漫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灯下漫笔》(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灯下漫笔灯下漫笔 本文采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反语:正话反说。感情色彩鲜明,比正话更有力量。“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就叫作天下太平”,“”,“古人的良法美意” 暗示:运用暗示既与当时环境有关,又具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效果;“轿夫”人民,“坐轿的人” 统治者, “含笑”奴化心态。 讽刺:“古圣先贤”“乐观的爱国者”“先儒”“复古家”:用漫画式手法勾勒形象,寥寥数笔,有入木三分的效果。 本文作者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涵。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社会动荡,没有奴隶规则,无所适从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社会较安定,有奴隶规则,百姓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人民摆脱

2、奴隶地位,当家做主的新社会。 本文第二部分关于“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内涵。 “中国固有文明”是指“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其实质是“吃人”;“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实质是等级社会,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 简析本文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关系。 两部分各有侧重,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角度着重对历史加以剖析,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角度对现状进行批判;第一部分古今对比,第二部分中外对照,全文从纵横两方面进行批判。 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具体分析本文两个部分在论证方法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从自身感受谈起,以大量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件和文献典籍为论据,多方进行论证,然后推导出结论;论证材料丰富多彩,作者纵笔而谈,无所拘束,体现了“漫笔”的特色;说理环环相扣,层层进逼,不利宗旨。 具体分析本文对中国民族心理及民族文化剖析的深刻性与现实性。 深刻性:从民族心理角度、民族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与现实,指出中国实际是两个时代的交替,揭示中国文明的本质。 现实性:号召青年建立第三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