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154899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课外阅读。_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注释:郑相:郑国的宰相。或:有人。子:您,对人的尊称。对:回答。禄:做官的俸禄。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昔者:_(2)何故不受:_(3)吾以嗜鱼:_2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_3请给这篇小古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4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_2. 阅读理解。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注释: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坚:坚硬。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或:有人。弗:不。1解释下列句子划横线的字。(1)吾矛之利(_)(2)其人弗能应也(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3文中的楚人所说的:“_”和“_”是自相矛盾的。(用原文中的话。)4成语“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3. 课内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本文主要通过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和_看问题的。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_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子罕弗受玉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

4、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玉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1“若以与我”中“若”的解释是( )。A.好像B.如果C.你D.你们2“子罕弗受玉”的原因是( )。A.子罕认为玉的来路不明。B.子罕不认识献玉的人,无功不受禄。C.子罕认为那块玉不值钱。D.子罕以不贪财为宝。3翻译下面的句子。(1)若以与我,皆丧宝也。_(2)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玉也,故敢献之。_4从这一短文中,可看出子罕怎样的性格特征?_5. 课内阅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5、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_2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_3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_6. 阅读王戎中不取道旁李,完成习题。王戎中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甲,诸儿竞走四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王戎:琅伢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尝:曾经。诸:一些,这些。折枝:压弯枝条。竞走:争着跑过去。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A.王戎/不取/道旁李B.尝/与诸小儿/游C.诸儿/竞

6、走/取之D.树在道/边而多子2“取之,信然”的意思是( )A.王戎果然是守信用的。B.一定要把李子摘下来。C.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的。3多读两遍,想想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再简要回答。_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学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结合孔子的观点,把下述相对应的句子分别联系起来。学到新知识,并经常去实践它,是有意思的。不能不懂装懂。学习要和思考同时进行。(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3)知之为知之,不

7、知为不知,是知也。(_)8.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滥竿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选自韩非子。滥:虚妄不实。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南郭:复姓。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说(yu):同“悦”,高兴。廪(I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1联系上下文,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齐宣王使人吹竽_用。派。让。请为王吹竽_请求。敬辞。邀约。好一一听之_喜好。常常。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的句子。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9.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苏洵(xn)欲往

8、京城,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多也?注释:苏淘:苏轼的父亲。道:选取道路。憩:休息。道:策略。休:停止。闻:听到,懂得。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隐士举/兵家/之道B.隐士/举/兵家之道2解释加点词。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及:_3翻译下列句子。苏洵不以为然:_4文中有一个词语与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一句的“多知”表达的意思相近,这个词语是“_”。5文章苏洵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10. 课外阅读。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

9、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2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11. 文言文阅读。后羿射日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尽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选自淮

10、南子(注释)后羿(y):传说是夏王太康时东夷族首领,善于射箭。尧(yo):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十日:十个太阳。并:一起。焦禾稼(ji):烤焦了禾苗庄稼。禾稼,谷类作物的统称。中(zhng):射中。鸟:传说日中有三足鸟。后也以乌指代太阳。堕(du):掉下。羽翼(y):翅膀。故:特意。皆:都。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所以称帝王为天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十日并出(_)(2)中其九日(_)(3)日中九乌尽死(_)(4)故留其一日也(_)(5)万民皆喜(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_(2)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_3想一想,后羿为什么特意留一个太阳不射?_1

11、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释)逆:违抗。不信:不诚实,不可靠。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填序号)(1)天帝使我长百兽(_)A使:让。 B长:长大。(2)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_)A然:对的。 B故:故意。2翻译句子。(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_(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_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与这个成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四字词语是_。1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刮骨去毒羽尝为流矢(sh sh)所中,贯其右臂,后创(chung chung),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z c)有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