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6151368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志摩:一种精心打造的天才(-08-27 16:45:58) 转载标签: 名人情感分类: 转载 当今之世,说某人是个天才,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样说,否则你解释不了,一种本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会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出名的诗人;更无法解释,好些名人因多角婚恋而身败名裂,至少也是声名受损,独有徐志摩却是,每通过一次婚恋,增长人生的一重光彩。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一种女人显示着她的一种优秀的侧面。纵然是她遗弃了的女人,到老也还是深深地爱着她。她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晚年就说过:“在她毕生当中遇到的几种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她。” 一种出名的诗人,一种优秀的男人,这样理解

2、徐志摩,还远远不够,进一步研究,你会发现,她的形象,比我们本来的理解,要伟岸的多,也光辉的多。几乎可以说,毕其毕生,她的志向和努力,都在改良中国的社会,尽快地走向民主;提高国民的素质,尽快地自尊自强。这一心志,在她最后一本诗集猛虎集的序里,说的很是透彻:“我爸爸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种中国的Hamilton。”汉密尔顿,美国华盛顿时代的政治家,对美国的建国方略起过不可估计的作用。然而,这样一种天才人物,却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她的爸爸,一位精明的中国商人精心打导致的。徐申如,她的爸爸,清末民初时期,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也是该镇商会的会长。徐先生毕生最大的奉

3、献,该是联合本县乡绅,将拟定要通过桐乡县的沪杭铁路,拐了一种不小的弯儿,通过她的家乡硖石镇,为家乡人民谋了多少辈子的福祉(海宁县城后来迁到硖石镇),同步也让她自己由一镇的首富成为一县的首富。有人去浙江旅行,留意一下该会发现,这个弯儿,目前还在那儿硬硬地拐着。改善投资环境,才干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精明的徐申如先生,将这一经商方略用于独生儿子的培养,不期然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上最佳的学校,不用说了。正常的念书之外,还给她聘任最佳的教师。这话说起来容易,做到怕就不那么容易了。且看徐先生为儿子聘任的是什么样的课外教师。小学毕业,为了让儿子的毛笔字有所长进,爸爸领着儿子到上海,投师于名声最响的书法家郑孝

4、胥名下,其时郑孝胥还没有去东北当她的伪满州国总理,还在上海作寓公鬻字为生。此事在郑孝胥日记中有记载。上大学上了北京大学,仍不满足,为了儿子将来能跻身上流社会,又以一千大洋的贽礼,让儿子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声名显赫的梁任公的入室弟子。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大学。北京大学上预科而不上本科,是由于预科乃清末编译馆的底子,更注重外语的运用。涉及学法律而不学什么国学,都是为了尽快地放洋。果然预科毕业一年后,便赴美留学。初到美国,入克拉克大学历史学系,继而入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获研究生学位。旋即渡海赴英,在伦敦大学混了半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研习政治经济学。课余时间,还参与英国工党

5、的选举活动。在英国两年,上的是一流大学,结交的也都是一流的人物。罗素,哈代,曼斯菲尔德,狄更生。正是这位狄更生先生,将她简介进剑桥大学王家学院。且看她送给狄先生的礼物是什么,一套雕版印制的唐诗别裁集,扉页上写着这样的话:“书虽凋蠹,实我家藏,客居无觉得赆,幸先生莞尔纳此,荣宠深矣。”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加上天生的聪颖伶俐,也就难怪,不长的时间,这个中国年轻的留学生,便成为剑桥大学的名人。连王家学院的门房先生,近年后,都还记得那个和气而又阔绰的徐先生。再后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位去英国留学的大陆学者,写过一篇文章,说一种世纪以来,成年后去欧美留学的中国人,很难融入欧美社会。当她对徐志摩的状况做过

6、一番研究后,不得不修订自己的见解,说,就她所知,徐志摩是唯一的例外。按徐志摩的心性,依徐申如的盼望,徐志摩本来还可以在英国和欧陆混下去,弄个博士不是难事。然而,当林徽因的倩影在眼前一晃,又倏忽而逝的时候,这位富裕的浪荡子,在多雾的英伦再也待不下去了。于是便收拾行装,匆匆回国。她的这一轻率的行动,后来曾被她的一位学哲学的朋友讥笑,此人叫金岳霖,晚年人都糊涂了,还记得徐志摩离开伦敦时唱了两句戏词,前一句她忘了,后一句是:“销魂今日进燕京!”事实上前一句是较好配的,“快马加鞭往前行,销魂今日进燕京”,如何?林徽因但是是个诱饵,实则国内,有伟大的事业在等着这个不世出的天才。出国前已拜在梁启超门下,一九

7、二二年十月,徐志摩回到上海,双脚一离开轮船的甲板,即踏入中国上流社会的厅堂。到了北京,就住在梁启超当馆长的松坡图书馆里。松坡者,再造共和之名将蔡锷也。历史老人,像是预先安排好了似的,五四运动刚刚过去,此后几年间,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将要蓬勃发展的一种时期。这样一种非常时期,也就需要一种非常人物来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徐申如先生的长期投资,又来了一种丰厚的回报。如果说沪杭铁路拐的那个弯儿,只是造福桑梓,对邻县却有损害的话,那么这一次的回报,造福的乃是中化民族世世代代的子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风云骤变的时期。一件一件的史实不必缕述,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怕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8、社团与流派,历来是推动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古今中外,概莫有外。为了推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长足发展,在徐志摩回国前,已浮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种是一九二一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种是同年七月在东京成立,不久就移师上海的发明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说都是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成立之初,都起过相称的作用,文学研究会的广结人缘,发明社的骁勇善战,都是不可抹杀的功绩。然而,毕竟有着它们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文学研究会以国产作家学者为主,敦厚有余而魄力局限性,难当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大任。发明社清一色的留日学生,人人英雄,个个好汉,只是气量狭窄,格局太小,难孚众望。真正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披,建树卓著的

9、,还要数一九二三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这个新月社。而新月社的成立,起初只能说犹如儿戏。一九二四年四月泰戈尔来华访问,先到上海,再到北京。懂得泰戈尔到了北京,定然要来松坡图书馆访谈,其时居住在馆内的徐志摩,为了讨老诗人喜欢,便在她住所的门外,挂了一种小小的木牌,用毛笔写了三个不会很大的墨字:“新月社”。想来该是个正午,人们都休息的时分,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悄悄地挂上这个小木牌后,定然还羞怯地四下看看。然而,就是这一挂,一种以留学英美为知识背景的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团队,就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真正显示它的群体威力,还要等到一九二七年,多数成员啸聚上海,成立新月书店,开办新月月刊之后。初成立的这三四年

10、间,它的重要功能是联系同道,蓄积力量。这期间,最具风采,最见业绩的,是徐志摩个人的南征北战,东拼西杀。算学事件,圈点事件,观剧事件,音乐事件,一种接一种的论战,不管赢了还是输了,得到的都是名声。确也是把好手,且有梁启超的情面,徐志摩不久便执掌了晨报副刊的编辑权。几种回合下来,便将这个“研究系”的报纸副刊,办成了一种新文化运动的结实阵地。在有限的版面上,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论争,最有名的该是“仇友赤白”、“闲话事件”两次大论战。在对世界趋势与中国国情的结识上,连胡适都逊她一筹。一九二七年七月,胡适离开北京,取道莫斯科参与中英庚款征询委员会会议,途中给一位朋友写了几封信,谈她对莫斯科的印象,对苏联教

11、育的成就大加赞扬。这位朋友将胡适的信转给徐志摩,徐将两人的信件同步刊登,且加了长长的按语,对胡适的见解提出质疑与批驳。在徐志摩看来,胡适太天真了也太糊涂了,“这是可惊的美国式的乐观态度这不是等于说由俄国式的共产主义过渡到英国的工党,或是由列宁过渡到麦克唐诺尔德吗?”胡适因此会犯这样低档的判断错误,徐志摩的分析是,一是她过度注重实干精神,而不分是什么样的实干,再就是她这几年没有出过国,“自从留学归来已做了将近十年的中国人”。和胡适相比,徐志摩毕竟是哥伦比亚政治学的研究生,且前一年趁赴欧之便,刚去苏联做过考察。而胡适,不光近年没有出过国,也没有通过政治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一九二七年春天,随着南京国民

12、政府的成立,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种新的时期,这一时段,功绩卓著的文学团队,非上海的“新月派”莫属。当年在北京的新月社人马,几乎齐集上海,相继办起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特别是新月月刊,其奉献不限于文学作品的刊登,还引起了一系社会问题的讨论,例如以胡适为主,发起的有关“人权与约法”的论争。文学与政治的契合,终于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新月派”。这一时期的新月派,与前些年徐志摩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的关系,梁实秋有不同的见解。梁先生觉得,上海时期的新月派,与北京时期的新月社没有任何关系。想来这是由于,梁实秋回国迟,基本上没有参与北京时期的活动,而在上海时期,她却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

13、月的主编。不承认前后“新月”的关联,并不等于否认徐志摩的功绩。这个刻薄的批评家,晚年回忆起年轻时的朋友,不无深情地说,“新月书店的成立,固然是志摩奔波最力”。又说,“胡(适)先生固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灵魂”。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是生命,有她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她,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仅此一点,也足以证明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关系。可以说,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尤可骇怪的是,谁都说

14、徐志摩是位杰出的诗人,梁实秋,不独梁实秋,尚有叶公超、温源宁、杨振声,几乎她同步期的所有朋友,却都说她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超过了诗歌。不要忘了,现代文学诸名家中,梁实秋留美近年,专门研修文学批评,在这方面,她有足够的自负。“只要一读志摩的文章,就不知不觉的非站在她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这是多高的评价!一种年轻人,回国不到十年的时间,接连几起婚恋风波,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却还能闹中取静,静中发力,跃马挥枪,几种回合下来,把自己打导致一种顶级的诗人,又是几种回合,便组建起一种功绩卓著的文学社团,开书店,办刊物,形成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这样的人,不是上苍着意怜爱的天才,又是什么?天才云云,但是是一种极而言之的说法。公允地说,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之初,中国老式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鼓荡下产生的一种宁馨儿。最后受惠的,还是她苦难的家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