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61507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荩娄成1994-2010 f hiria Academic Journal现当代文学研究tki.rie“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时期, 在中西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作家 对于“人生”的探究,都表现岀了高度的热情和勇气。 作为“五四”时期的人生派作家,许地山同样对“人 生”问题给予了深切的关注。然而,与其他新文学先 驱者关注人生时思考维度不同的是,许地山既不用 “爱”与“美”的理想来解释人生,也不用“苦闷”与“悲 哀”来总结人生,而是以宗教思想为基点,借助宗教 符号系统抒写情感话语,揭示生存的困境与人生的 真谛,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2、在创作文本 中,构筑了一种具有鲜明宗教色彩的人生派风格 。许地山一生的作品并不多,其小说创作大都集 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内在的宗教意蕴是许地 山小说一以贯之的审美品质。在他为数不多的小说 中,均蕴含着一种仁慈、宽容、泛爱、超俗的宗教气 息。那种同情弱者、乐善好施;那种忍耐宽容、仁厚 慈悲;那种相知相容、超脱世俗,无不作为许地山人 生探讨中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所坚守的人生信条, 在小说中充分地展示岀来,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 印象。命命鸟是许地山的处女作, 这篇小说一发 表,便以独特的宗教思想与奇异的浪漫色彩引起了 文坛瞩目。小说以缅甸仰光的社会为背景, 描写世 家子弟加陵和梨园女儿敏明自由恋爱

3、无法结合双 双携手投湖而死的故事。女主人公敏明深爱加陵, 而父亲的百般阻挠,受到强烈刺激后,从宗教幻想 中寻找精神寄托。作者用了相当篇幅描写敏明游历幻境的情景,最后她和加陵双双携手进入湖水。“好 象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那般自在,毫无一点畏 缩”并且加陵还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 那个世界,实在叫我快乐得很。”故事的结局,如果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当然是悲剧,然而作者并没有 把它处理成悲剧,也没有以传统的殉情来表现反对 封建伦理道德的主题。却让他们怀着虔诚的宗教感 情,恬静自若地来处理自己的生命,以宗教的方式实现了爱的完美,这显然是作者涅磐归真的佛学思 想在作品中的反映。同样以婚姻爱情为题

4、材的还有 换巢鸾凤春 桃等作品。在换巢鸾凤中,大家闺秀与绿林好汉 的热恋,两人携手私奔,上山落草,这种克服门第观 念的爱情追求,似乎传达着“五四时期的反圭寸建气 息。然而,小说给我们的强烈感觉并不在于此, 而在 于一种平等相待的宗教精神。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关 于平等相爱的说教,和基督教中所倡导的我们都上 帝的儿女,没有地位、种族、等级、贫富之分,是完全 一致的。春桃中春桃所维持的“一女二夫”奇特却 又和谐的家庭模式,在宗教意义上是超越凡俗情欲 的神圣与崇高,也显然蕴含着基督教泛爱主义的理 想成分。正是在这样的富有宗教精神的情感意蕴 中,许地山笔下的这些小说与“五四”时期以婚姻爱 情为题材的其它作

5、品表现岀了精神实质上的分野1。通读许地山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小说中的 宗教文化意识的构成并非是单元化的,往往是多种宗教义理的杂糅和融合。这一现象在其前期代表作 缀网劳蛛中表现最为明显。从文本意义上说,缀 网劳蛛这篇小说有着明显的佛学意蕴。正如作品 中尚洁所说:“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 “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破法。一旦破了 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 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 。”这种听天由 命的“蜘蛛哲学”,明显带有浓郁的佛教的宿命论色 彩。从具体情节来看,这篇小说表面上写的是丈夫 长孙可望对妻子尚洁从误解到休弃到悔悟的故事, 实际上在描写过程中,许

6、地山却不惜笔墨,大肆渲 染了女主人公尚洁在这一故事框架中所表现岀来 的仁厚慈悲的特性。作品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窃 贼翻墙行窃时摔伤,尚洁作为一个贵夫人, 却用一 番“救苦救难”的话语,制止了下人用荆条抽打他的 鲁莽行为,并让下人把窃贼扛进屋里, 亲自为他治 伤、擦洗,被感化的窃贼一个劲地说:“慈悲的太太, 菩萨保佑慈悲的太太! ”整个细节过程,尚洁的思 想、语言、行为中,无不表现岀基督式的泛爱。当丈 夫误将她为窃贼视为偷情, 怒而刺伤她时,尚洁始 终不为自己辩解。她认为事实无需分辨,日后自然 明了,真所谓“大辩若讷”、“善者不辩”,把一切发生 的事,都看作本应如此,听之任之,无可无不可地承 受

7、下来。不仅如此,尚洁的泛爱情怀,在许地山笔 下,可以说已达到了一种极致, 在家庭生活中,丈夫 并不爱她,她只是施爱者,而不是被爱者。她维系这 个家庭的理由,完全是岀自对众多人的爱与责任, 为了对众多人施爱,竟然超越了个人的情感,完全 把个体溶于众人之中,达到了老庄所提倡的少私寡 欲,摒弃偏执之自我,达到忘我之境界的标准。在玉官里,许地山刻意设置了玉官向匪兵布 道的离奇情节。兵连祸结的战乱中,在匪徒们行将 对无辜村民实施奸淫杀戮的大难降临之际,她不忧不惧,不卑不亢,凭传教士的身份,以布道、讲经、唱 圣诗的方式,用一大通宗教义理,感化了企图为非 作恶的士兵。面对危难,玉官的行为所表现的正是 佛祖我

8、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慈大悲大无畏精 神和基督的为苦难者背负十字架的博爱情怀 。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商人妇这一短篇,女主 人公惜官被丈夫卖给印度商人,命运几经波折,其悲苦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在她皈依基督后, 却以十 分豁达平静的态度面对这一切的,她认为:“久别,被骗,被卖,逃亡等事情都有快乐在内。”她从宗教 的教义里获得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惜官的人生哲学 是:“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底分别 眼前所遇底都是困苦;过去,未来底回想和希 望都是快乐。”这种对苦难经历的豁达乐观的人生 态度,显然是在佛教的“人生苦多乐少,变幻无常” 的世事感悟的基点上,又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加以调和的结果正是在这种宗

9、教化情绪的严格制约之下,许地山开拓的审美世界,才产生了特有的面貌和特殊的 境界,给予读者别致的启迪和感染。而理解认识这 些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还必须从探究许地山热衷 于表现宗教、幻想世界的内在原因以及作品中宗教 符号所传达的思想意蕴入手。众所周知,许地山的一生都和宗教有着不解之 缘。他的父母笃信佛教,使其从小就深受宗教意识 的浸淫。青年时期,无论在燕京大学,还是在美、英 各国,他都潜心研究过宗教比较学和宗教史。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读许地山先生所著佛道二教史 论文,关于教义本体具有精深之评述, 心服之余,弥 用自愧。”2这种对宗教的深刻领悟,必然会影响许 地山对人生的探讨,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

10、同时,个 人生活的颠沛流离,也促使他同情弱者,从弱者的 角度审视社会和身边发生的一切,并以此决定了他 的感情色彩是现实的。更为重要的是,许地山步入 中国文坛时,正值“五四”退潮期,时代风暴过后,社 会依旧黑暗。作为富有时代感和民主精神的新一代 知识分子,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他不免会 陷入彷徨、苦闷之中。岀于当时政治动乱生命无依 无托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的需要,许地山自然而然 地趋向了对宗教的依恋。从而在抒发这些人生痛苦 时,较容易地找到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即用他所熟悉的宗教义理来传达自己的痛苦感受,表现自己对未来社会氛围的希冀。于是,坎坷的人生经历、丰 富的生活体验和固有的宗教沉淀一并付

11、诸笔端,造就了许地山作品的独特风格。克尔凯戈尔说过,宗教在显露意义、未来与无限 的可能时,展示了人的精神本质和人类生存的深层 目的。要是一个人想使自己的生活多少有点意思, 而 不是像动物那样,压根儿就不曾仰望过什么,要是一 个人想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而不是把自己交给 有若浮云一般的东西,不是急不可待地让自己被过 眼烟云的幻想所惑,也就是说,既不使自己的生活百 无聊赖,又不无谓奔忙,那么,就必得要有某种更高 的东西存在,通过它,人们可以走向高处3。我们从许 地山皈依宗教的角度和动机可以感到,许地山是有感于社会的不平和人生的黑暗才走入宗教的,其作994-201AcademicPi现当代文学研究品

12、的背后隐藏着非常深沉的现实意义。他的小说往往有一个固定的价值模式:主人公都作为一个具体 的人接纳着人生世俗的痛苦,却又不忘以宗教的理 想来回避现实,在寻找解脱的过程中 “走向高处” 惜官、尚洁们常常被认为是没有任何反抗精神、逆来顺受的弱者,但我们却恰恰不能忽略这些“不争 的斗士 ”们,在表面的顺从与沉默背后所蕴藏的惊 人的坚强与超脱。作者也从未让这些心爱的女主人 公们停止过对命运的进取与抗争。因为在他看来, “人类底命运是被限定的,但在这被限定底范围里 当有向上底意志。所谓向上,是求全知全能底意向, 能否得到且不管它,只是人应当努力去追求”铁 从 这样的信念岀发,惜官、尚洁等人面对苦难没有任

13、何畏惧与退缩,而是在对苦难迎接和承受中实现了 生命的感悟和人格的升华。正如尚洁所作的那个生 动的比喻一样: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 里净化掉并转化成热量和能源,人也能够通过品尝 痛苦与苦难而变得坚强起来,在厄运与痛苦中享受 到幸福和快乐。事实上,许地山在创作中至为关注的就是对崇 高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完美生命方式的追求。他往往 是从宗教教义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 通过人物的自 我反省、自我完善,塑造岀一种理念与实践相和谐 统一的理想人格以及生命方式,从而获得特定时代 中的现实意义。在缀网劳蛛中尚洁曾说过这样的 话:“我不管人家怎样批评我,也不管他怎样怀疑 我,我只求自己无愧,对得住天上底星辰和

14、地下的 蝼蚁便了。”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完全是从 独善其身,自我完善的角度来提岀一种理想人格的 建立方式,是在一种有意识的自觉之中, 来把握、净 化、升华自己的人格,来使之达到宗教所推崇的极 纯美的人格修养的境界。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中,许 地山笔下的人物,面对前途暧昧的人生之路, 都能 站在一种极高的宗教基点上进行审视,然后来选择 和确定自己独特的生命方式, 达到至善至美的人格 境界。象尚洁可以在一种宽容之中原谅一切;惜官可以在一种忍耐之中寻到人生乐趣;春桃可以在一 种坚毅乐观之中达到人格的独立等等。可以说,这 里都是作者把理念上的人格理想投入到现实生活 中,以宗教式的完满人生作为一种精神

15、启悟,达到感化他人,唤醒众生的现实目的。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确认,许地山的创作是在一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 oh ma.mnft:瑰种浓郁的平等、宽容、仁慈、泛爱的宗教云雾中探讨 人生、表现人生的。在他的小说中,佛教、基督教、道 教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融汇,贯穿在女性人物的命 运轨迹之中,给她们以思想的支撑、精神的引导和 道路的索求,所以宋益乔评价说,“他谨言慎行,若 彬彬儒者;他奉佛唯谨,于佛大有缘法;他深通道家 三昧,是道家良弟子;他注籍于基督教,是标准的基 督教徒,亦儒、亦佛、亦道、亦基督5。而通过对其作 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岀,许地山对宗教思想 的接受是有甄

16、别有取舍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有选择 的认同与借鉴。毕竟各个宗教都有不同的理论方 针、信仰理念和行动准则,有些时候甚至是矛盾的, 不容的。许地山很好地找到了它们的融合点,探索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汇轨迹。许地山面对宗教显然是 哲人的理性态度,他并没有把宗教情感人生化,他看重的是宗教理想中包含着自由、平等、博爱等许多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基本观念和倾向。拨开作品 所笼罩的宗教雾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作品所洋 溢着的强烈的反圭寸建气息,这正和五四时期追求个 性解放、提倡平民意识,呼唤爱人的精神是一致的。许地山作品所表现的宗教色彩极浓的人生内涵 与人生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意向, 都是 当时乃至当今所有作家的创作中没有表现岀来的。可以说,他是在使宗教信仰更加世俗化,融于现实人 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