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创作心得体会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14613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创作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毕业创作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毕业创作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毕业创作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毕业创作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创作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创作心得体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创作心得体会作者宋丽乐系(院)人文管理学院专业美术学(国画)年级07级本科学号074926009指导老师翟志立成 绩日 期2011年5月28日学生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作品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创作成果。尽我所能,作 品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展出的成果。签名: 日期:论文(作品)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毕业创作)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送交论文(毕业创作或设计)的复印件,允许论文(毕业创作或设计)被查阅和 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毕业创作或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毕业创作或论文)。签名:导师签

2、名:日 期:4 T吓莅学ft故乡创作心得体会宋丽乐(安阳师范学院 人文管理学院 河南 安阳455002)光阴似箭,毕业在即,学习国画专业也已经两年了,四年中各种形式的国画都有所涉 及与学习,最后发现自己还是热衷于山水画的学习。所以此次我创作的主体是写意山水, 创作主题是想通过画面的意境来表现家乡风景的幽静天然和表达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因为 从小就生活在山水环绕的环境之中,家乡洛阳栾川更是到处都有山水相伴,从小就对自然 山水有一种别样的热爱之情。当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在与指导老师的 沟通与交流中渐渐学习,修改整理,最终完成了此作品。水的灵动与山的沉稳,使家乡山水原始而又神秘,水有水

3、的飘逸灵动,但始终保持 着一种单调的蔚蓝色;山有山的沉稳厚重,但一年四季却能以不同的色彩、风光展示山的 美丽。活泼的有单调的一面,安静的有变换的色彩。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 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因此我想通过这次选择创作故乡这幅画不仅表现我对家乡的热爱,更能通过创作 提高我对山水画的认识,加深对山水画技法的实践应用。这次画面中采用写生与创作相结 合、勾皴点染相结合的方法,托物言志,即兴抒情,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创作,使人感觉山 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秀美;山有状而水无形,山有头而水无尽。山是静止的,水则奔腾 不息;水是永恒的蔚蓝,山则色彩绚烂。山水相依便有了大自然的明丽。山

4、水产生了文明, 山水延续了生命。当沉稳的山与灵动的水交织在一起,山庇护起水,所以有了清潭,有了 池塘;水滋润了山,所以有了花草,有了绿树;所以山明水秀,所以水秀山明!产生一种绵延绵亘,新奇秀丽的美好意境。创作的同时更是积累了深刻的创作心得,之中不仅有对绘画家乡山水时所特有的技法的深入领会,更进一步真正理解了中国山水画 的整个创作过程,把山水画历史发展中古人所积累的技法真正结合于画面并加以了深入研 究和认识。以下是我这次创作心得的深刻体会:首先是在创作之处我没有急于下笔绘画,而是先对山水画的一个文化背景、意境、章 法、笔墨、设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整体上的把握,先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对以上六个方面

5、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我就开始结合家乡风景的山的特征,参 考并翻阅好多了现当代优秀的山水作品加以学习和练习,对山其所特有的并应当加以注意 的用笔用墨技法进行不断揣摩和研究,最终总结出了一些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赋予家乡山水全部的直观感受,同时还要在强调其特征完 整、具体、生动的同时,体验着笔墨与造型结构上的统一。更要注意到山水画水墨晕彰, 笔势变化,我们要知道创作中强调笔墨独立性与书写性,将春、夏、秋、冬和晨、暮相集 中,作品有了深山幽谷,境界幽深,内涵自然就会相对充实。这样通过画面就不仅让人们 领略了山水的气象,也窥见到墨色意象内合的自我情感与家乡山水的新奇秀丽。创作过程中

6、在老师的指导提议下我鉴赏了好多的山水画,欣赏中国山水画我觉得应该 首先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知会的宝贵结品,是灿烂的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它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 艺术体系,所以民族性是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 审美情趣,即简练,恬静,含蓄和韵律等。发现作山水要随机应变,不能死搬硬套,如果想表现出秀雅清新、情感细腻的山水, 那就要水墨淋漓,浓墨淡墨要交相辉映,在笔触上一般用上等羊毫不急不火的书写开来, 尽量以书入画,中锋侧锋并用,以求线质丰富的表现力。在设色上尽量淡雅一点,丰富一 点,但冷暖对比要和谐

7、,给人以安详宁静的感觉和享受。那些成功的创作,无疑是缘于画 家和山川极其亲密的关系,在画家和山川的主客体之间相互的融合包孕,达致了如此自由 酣畅的创造的境界。我从那些作品中受益匪浅,更是带给我好多创作的灵感。其实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与其它的道家,佛家,儒家有关,佛家的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 创作影响也是值得讨论的,它没有连续性和次序性,认定在精神上能够出现自发性的领悟, 这种领悟实际上是对人世解忧的解脱和心理障碍的排除,而这些又恰恰是中国山水画家们 孜孜以求的佛家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孔子最早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是以道德价值来评价山水,但是这种对大自然的审美追求,客观上已超出了道德

8、的范畴, 其中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感情含蓄,气息平和的总体风格此次创作中在处理近景中景远景三者之间关系时颇有心得,第一是:中远景树,在一幅 山水画中,中远景树的表现非常重要(所谓近、中、远是相对的,这里讲的只是一般概念) 在山水画中,它不仅有自身的价值,同时为丰富山水画的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远 景树的画法,亦称丛树画法。此法要求组树时要严谨,以密为主,以疏为辅,疏密关系和 位置要根据情况而定。笔法要求变化多,用中锋画主十,侧锋画小枝。用墨时要重墨在前, 淡墨在后,杂树排列于先,枯树在后,树的根底部不要平齐,并用淡墨染之,可用此法, 拉开远近关系。点树叶时,先用淡墨点出部分叶,再

9、以浓墨破顶,不仅使墨色有了变化, 还使树木显华滋。中景树的画法是山水画中较难表现的技法,此谓:“虚者,难也。”解决 这个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到自然中去观察、体悟,并熟练掌握各种画树的技法,经验积累 多了,一定能准确地把握住中景树在山水画中的虚实程度和准确位置。 所以在处理我的 近景丛树时就深刻领会到其中真正的内涵与重要。在一幅画里,远景树和中景树是相对存 在的,所以,它可以尽情地往虚里画。因为中远景树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形体简散, 因此,不宜多用笔,画实的地方,比如树干,可用淡湿墨画;虚的地方,比如树叶,可用 稍浓十一些的墨画。这样,在十、湿、浓、淡的笔墨交替中,会产生虚实相生、相益得彰 的效

10、果。第二是:点皴和面皴,画石的方法很多,我们知道历代画家通过长期对自然界的山石 的观察、体验,逐渐积累而成表现山石纹理、体面关系之造型手段。传统的皴法很多,概 括起来可分为点皴、面皴、线皴,也可分为长皴、短皴。这些皴法可以混合交替使用。点 皴和面皴的结合使用,在目前的山水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是因为画家审美取向、思想理 念变化而致,同时,它也是中西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点皴和面皴的使用,给山水画带 来很大的变化。点皴一般使用在岩石上,而面皴主要表现植被或土层。点皴要求点数遍墨, 要厚重。面皴时,墨和赭石可以同时注笔使用,这样能使被皴的石头显得更加立体。一般说来,山石的正面、顶面用中锋线较多,山石的

11、侧面、底面多为尖税锋利之处, 用侧锋较多;大面积的、完整的山石多用中锋线,山石琐碎处多用侧锋钱。这也是我在创 作过程中多加注意和需要多加联系的皴法。第三就是:勾、皴、擦结合法,勾、皴、擦是传统用笔技法。勾是用来描绘物象轮廓 的,皴是表现山石的类别、质感、阴阳的短线和长线,擦可以显示山体的厚重。在一画中 将诸技法有机地结合会丰富山水画的表现。绘画要用勾、皴、擦结合的方法。勾时一笔 接一笔地画下去,有时如行云流水,闲庭信步;有时如疾风骤雨,势不可挡。在行笔过 程中,用擦、皴之法抹去小疵,在取势时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蓄势助奇。勾勒完毕,心 要静下来,慢慢地收拾。先用短线搭接之法使其山石结构完整,用墨

12、时要和已经勾出的线 之墨色相近。用擦的方法可使画面完整,看似不经心的擦,实际上需要全神贯注,苦心经 营,这会使最后的作品看上去有平中见险苍厚雄浑之感。勾、皴、擦这三种传统的技法 结合好了,不仅对我们的创作有帮助,而且对我们下去写生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第四就是我通过创作总结的在用墨法、的经验和心得。首先山水画中用墨最难的。俗称墨分五色,岂不知用墨的好与坏和用笔有直接关系的。 用笔用墨的最高标准是沉着与痛快。初学者只知痛快,却忘了沉着,或只记得沉着却忘了 痛快,都会使笔墨呆滞,因此,二者均不可缺也。墨法是指在原有的造型基础上进行修整 和平衡画面的一种用墨方法(亦包含宿、焦二墨法)。所谓沉着就包含用此

13、技法在收拾画 的过程中,行笔的穿插、交错和疏密、聚散,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点的大小、横竖, 笔的力度强弱、刚柔、起伏、虚实、顿、戳、揉等,以及墨的浅、深、焦、浓等等变化,都应以所表现的山石凸凹、明、暗、远、近和草丛、石纹等不同对象的特点为依据。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由一个皴法演变为另一个皴法,都是因为画家理念的变化,支 配画家观察山石的思想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导致产生了新的技法。表现其坚硬、雄浑之状 很恰当,在淡墨和中墨的湿擦下山石会显得光滑、冷硬;主体山的周边使用积墨方法,或 表现树、石,能使画面有沉重感和体积感。由于积墨时,盖住了诸多的病笔,使得山石结 构更加准确,同时使用中淡墨十擦山石后

14、,把一些小的结构也遮盖了,进而加强了山石的 整体效果。在主体山石周边积墨,会突出了画的主体。为营造意境,要注意积墨的内外呼 应,“外积多沉,内积少活”,用好积墨,才能使全图厚重。此次创作也是充分利用了这一 方法方能显现画面的厚重感。传统笔墨中强调学习皴法要避免空、舌L、薄、脏四病。在古代山水画中,运用大墨块 是很少见的。近现代一些前辈曾将大墨块表现注入山水画中,使画面神采奕奕,奇象丛生。 山水画中的墨块是点的放大,同时,也是线面关系的具体表现,不能把它看成是单一的一 块墨,应该视为是山体的一部分,有时这是表现云雾、光照等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画者 的主观感受的空间实体。所以,在用此法时,应注意墨

15、块不能乱点,要表现出山之结构, 合乎大自然的面貌。最后就是画云法了,这次创作放入画面中出现了云雾来表现山的意境,所以在画云的 时候也是很有讲究的。古人云:“山无云难以为虚。”可见云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位置。画面 上的虚实、空间、用云表现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所以掌握好画云的技法和表现手段都是非 常重要的。用挤云法画静云之象来得快些,又称“留白”法。在山水画中的留白,绝大部分 是可视为云的。“挤云法”的“白”要上下左右贯通一气,才能显示出山的神韵,树木的华滋。 而这次创作就是运用这方法来表现的。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为第一大画科,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 与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此次选取的山水画正是我的兴趣所在,更是得到了翟老师的 指导,所以也很享受在创作的过程所能深入学习到的山水精华,我知道想通过一次的创作 所领会的山水画的真正精华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是需要以后的多加练习,不过通过 创作更让我知道将自然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笔墨形式就会有较大程度上的发挥,从 而更会获得了创作上自由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