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141104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作为一名静默奉献的教化工作者,时常须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一、 说教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肯定的阅历。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状况下,从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阅历基础上起先相识除法的,从学生熟识的“分香蕉”的详细情境,抽象出除

2、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说明平均分的详细过程。二、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1、使学生从“分香蕉”的详细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2、驾驭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相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说明平均分的详细过程和结果;4、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实力和初步抽象概括实力。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课前打算:小棒20根、投影仪、

3、课件等。三、 说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子,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相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两点1、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2、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学问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点,但有不全面,依据学生的个人学问和干脆阅历,所以在教学除法算式的意义

4、、读法等,我确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说出新课的内容,老师只是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才智,学生的爱好就很深厚。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啊,它们正在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愿吃亏,想分的公允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物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有了生活阅历,既喜爱,又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学生的爱好就很深厚。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5、: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2)、假如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相互说。 (3)、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独立分自己轻轻说全班沟通2、相识新挚友(1)、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 122=6(根),12、2、6分别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2)、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说说它

6、各部分的含义吗? 下面的几种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请你写在本子上。(3)、视察这几个除法算式,你发觉了什么?(4)、每个小挚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这几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设计意图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驾驭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老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敬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加到学习活动中供应了时间和空间。(三)、嬉戏:闯关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苦恼,他们特别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情愿去吗? 1、看图列式

7、(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看算式分一分。 105=( ) 153=( )204=( ) 设计意图:创设了“闯关”这个嬉戏,让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对学习的学问进行巩固练习应用。说一说、分一分这题是看算式让孩子分图,是个逆向思维,有肯定的难度,激起孩子的挑战欲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联系。(四)、课堂总结:1、今日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共享一下。 (机动)2、排座位:立刻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打算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支配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座位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板书设计 分香蕉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8、12 2 =6(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12 3 =4(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12 = 1(根) 被除数 除号 除数商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学生已经学会干脆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相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阅历。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发觉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楚。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

9、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楚,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索: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相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依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索,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通过视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详细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与看法目标

10、:培育学生初步的实践实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驾驭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说教法、学法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动身,实行了如下教法与学法: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说教学流程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其次环节:课中敏学,驾驭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

11、,评价学生。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比较一:小红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引出“单位”,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比较二:小挚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其次环节:课中敏学,驾驭新知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绽开。1.相识尺子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别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视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相识更深刻。2.相识1厘米相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知学生

12、,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觉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渐渐抽出;干脆比划1厘米的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阅历,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

13、顾相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习中做好铺垫。3.相识几厘米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相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相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学问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4.测量实物(1)量一量首先学生自主视察书本小刀图,推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沟通,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

14、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刚好发觉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冲突冲突中刚好发觉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干脆讲授要更有价值。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究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2)画一画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样)。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老师要信任学生的学习实力,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为了使学生更坚固的驾驭学

15、问,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基础练习。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学问的驾驭状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其次层次:提高练习。1.估测:(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育学生的估测实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实力。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3.断尺量小刀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索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索,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推断出小刀的长度。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