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137972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1 页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 结合语境准确说出“凶”“加”“走”“树”“发”等重要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文中重要的状语后置句。2. 理解孟子深邃的仁政思想。3. 欣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一知人论世: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师从孔子之孙子思,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尊其为“亚圣”。2.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著作,共7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一书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最多

2、的是各种发问,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孟子的思想:仁政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哲学思想。提出“性善论” 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志之端也。”二创作背景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3、(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

4、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三、 重要字词释义、句式明确(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省略句。加粗线解释是什么句式)过关练习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 )于国也,尽心( )焉耳矣。河内( )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 )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 ),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 )民不加少

5、(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孟子对( )曰:“王好( )战,请( )以( )战喻。填然( )鼓( )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 )百步( )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 )亦走( )也。( )”曰:“王如( )知此( ),则无望( )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 )食( )也;数( )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 )宅,树之以桑( )

6、,五十者( )可以( )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 )其( )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 )时,数( )口之家,可以( )无饥( )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 )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 )帛食( )肉,黎民不饥( )不寒( ),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 )人食( )而( )不知检( ),涂( )有饿莩而( )不知发( ),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 )是( )何异于( )刺人而( )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 )岁,斯( )天下之民至( )焉( )。”四、 课文重要句子解释1. 梁惠王曰:

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6.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7.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9.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五、整体感知课文,在文中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梁惠王的困

8、惑在于:_孟子对此的看法是:_孟子认为治国应当:_据此文章自然分为三层: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使民养生增丧死无憾”“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六、【探究与拓展】1梁惠王说自己在政事上很用心,他给出了什么样的事实论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这个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啊,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作品,一直流传至今。“五十步笑百步”(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

9、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3、 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梁惠王之“勤政”,并非真正为了“爱民”。他希望百姓人数日益增多,只是为了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百姓只是他的战争工具而已。孟子一眼就看穿了其真正的动机:“王好战”。关于梁惠王的好战,另有文字可以证明: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

10、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也就是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而穷兵黩武,不仅百姓,就连他所爱的子弟都不得不跟着去送死。孟子洞穿了梁惠王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下阴暗冷酷的动机,所以决定给他来一场头脑风暴。孟子的使命感

11、和浩然之气由此可见一斑。孟子曾说:“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孟子告子章句下)孟子说的意思就是: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必胜。”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

12、是在辅助夏桀。孟子要做的,不是一个伪“良臣”、真“民贼”;他要做的,是一位精神导师。这位精神导师胸怀壮志,诚恳殷切,他不仅仅要帮梁惠王“解惑”,还要向他“传道”、“授业”。他意图对这位君王进行灵魂上的革新,向他传讲“王道”,同时,为他提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他走向“仁政”铺平一条阳关大道。所以,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否定梁惠王,并非刻薄,而是志存高远,意欲实现彻底的翻转,来一场灵魂的革命。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呢?“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这两段。概括来说,就是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知礼仪)。5.王道之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养生丧死。也就是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两个方面都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让他们生死无虞。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具体措施有哪些呢?“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6.孟子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有没有意义?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一谈你的看法。提示:这个题目包含三个小问题:孟子的观点,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谈自己的看法。孟子在文中主要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