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地基检测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124942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夯地基检测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序言3 页(一)、 工程概况3 页(二)、原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3页(三)、采用人工地基类型4页二、检测依据4页三、设计要求、检测容与检测工作量4页(一)、设计要求4页(二)、检测容4页(三)、检测工作量6页四、检测结果评价6 页(一)、载荷试验6 页(二)、重型圆锥动力角探N 7页63.5五、检测结论8 页附件:1、检测点平面布置图12、载荷试验P-s曲线图33、载荷试验s-lgt曲线图34、载荷试验数据汇总表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统计表16、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 Z关系图663.5委托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委托日期检测日期2检测数量载荷试验3点,重型圆锥动力触

2、探(N ) 6个墩体63.5检测设备与编号:1、JCQ503D静力载荷试验测试仪(编号1)2、千斤顶厂QF320T分离式双油路千斤顶(编号1)3、 容栅式防水位移传感器MS-50 (编号12),溅射式油压传感器(编号12)执行规: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JGJ79-200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检测检测结论:1、有效处理深度:强夯置换地基有效处理深度为6.0米。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强夯置换地基在处理深度围承载力特征值f =220kPa,ak在处理深度围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3、地基土变形模量:地基土变形模量E

3、-18.45MPa。一 0(以下无正文)检测专用章发出日期:工程负责:、序言(一)、工程概况(二)、原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2006年4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拟建场地原地 貌属于剥蚀低丘陵地貌单元,现被人为改造。场地地层主要为杂填 土、红粘土、中风化石灰岩,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为:1、杂填土 (Q ml):杂色,稍湿,松散稍密,主要由粘性土、碎4 块石(卵石)、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组成,局部大块灰岩,填龄 约10年。2、红粘土 (Qel):棕红色,稍湿,硬塑可塑,局部含石英岩质2 碎石与铁锰结核。3、中风化石灰岩(Z ):灰色,块状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岩whn 芯呈块状、短柱状、

4、柱状,锤击声不清脆,较易击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 =24MPa,该层岩石结构面主要为层面和裂隙面,主要结构 rc面的结合程度一般,表层石牙、溶隙较发育,溶隙被红粘土充填。 岩石坚硬程度为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 级为W级,整个场地下伏均为该岩层。在勘察期间,在钻孔揭露深度未见地下水。(三)、采用人工地基类型,地基处理方式由 工程勘察施工集团勘察研究院设计。拟 建建筑物采用独立基础,地基处理采用强夯置换法,设计要求墩底 为红粘土。设计单击夯击能为lOOOkN.m,夯点间距为1.51.9m, 锤重llOkN,落距10m。本次强夯置换总墩数为101个,独立基础总 数为23个。强夯

5、置换后,进行满夯处理,满夯夯击能lOOOkN.m,搭 接 500 mm。二、检测依据本次检测工作主要依据下列规、规程与相关资料:1、我公司与 房地产开发签订的检测合同;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JGJ79-200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三、设计要求、检测容与检测工作量(一)、设计要求拟建的楼建筑场地强夯置换后要求地基土在4.05.0米围承载 力特征值f 2220kPa。ak(二)、检测容根据设计要求,依据有关规、规程,本次试验工作采用平板载 荷试验与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N 进行检测。63.51、载荷试验载荷试验设

6、备主要由反力系统、加载系统与位移观测系统组成。 反力由堆积配重提供,加载系统由一台QF320T型分离式双油路油压 千斤顶,一台 BZ70-1 型电动油泵、高压油管等组成。竖向位移观测 系统由 MS-50 防水型容栅式位移传感器、基准梁与联接件组成,位 移观测系统采用省市建筑工程研究所生产的静力载荷测试仪 JCQ-503D。本套系统采用自动荷载控制、数据定时采集和自动判稳, 测试数据自动储存于计算机。现场安装情况见图1“载荷试验现场安 装情况示意图”。11置换墩;2 千斤顶;3 位移传感器;4基准梁;5钢板;6主梁;7次梁;一 -8支墩;9配重; 10承压板图1载荷试验现场安装情况示意图 平板载

7、荷试验是在一定面积的承压板上向地基土逐级施加荷 载,测求地基土的压力与变形特性的原位测试方法。本次试验采用 的承压板面积为S=5.76(2.4mX2.4m),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 计规(GB 50007-2002)附录C的有关规定执行,采用慢速维持荷 载法,即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到加至极限荷 载(本次最终荷载加至440kPa),然后每隔一级卸荷一次,直至卸 至零荷载后即结束全部试验。本次检测共布置载荷试验点3个,编 号为P1P3。其平面位置见附件1 “检测点平面布置图”。2、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 :是利用63.5 kg的落锤、76 cm落距下,63.5

8、将一定尺寸、一定形状的探头打入置换墩中,根据打入的难易程度 判定土层性质的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强夯置换墩的密实度。还可以 评价强夯置换处理后地基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均匀性。本次 检测共布置试验点6个,编号为D1D6。其平面位置见附件1 “检 测点平面布置图”。本次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为:汽车钻一台与圆锥动力触探设备(三)、检测工作量强夯置换地基,本次检测工作量如下:1、载荷试验:3 个点;2、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 : 6个墩体,占墩点数的5.9%。63.5四、检测结果评价(一)、载荷试验本次检测工作共进行平板载荷试验点 3 个。根据现场载荷试验 数据汇总表(附件4-1附件4-3),经计算、校核后

9、绘制出3 个载 荷试验点的 P-s、s-lgt 关系曲线(见附件 2-1附件 2-3、 附件 3-1 附件3-3)。从附件2-12-3可见,各试验点的P-s关系曲线均 无明显的比例界限点。从附件3-13-3可见,各试验点的s-lgt关 系曲线尾部均未发生明显陡降。根据有关规、规程综合确定各试验 点承载力特征值为最大加载量的一半,各试验点承载力特征值如下: P1:f =220kPa;akP2:f =220kPa;akP3:f =220kPa;ak经计算,3 个试验点承载力特征值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 30%, 根据规取其平均值为该强夯置换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即: fak=220kPa;当试验荷载加

10、至特征值时各试验点的沉降量分别为:P1: s=15.42 mm;P2: s=13.53 m;P3: s=23.51 mm;当试验荷载加至特征值时各试验点的变形模量分别为P1:E=28.13MPa;0P2:E=32.06MPa;0P3:E=18.45MPa;0(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根据现场原位测试的基本数据,绘制出试验击数 N 沿深度 Z63.5的分布线,见附件6“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Z关系图”。63.5根据载荷试验结果与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进行对比,综合评价本 场地圆锥动力触探击数与承载力特征值的关系。根据试验击数沿深 度的分布状态,确定其均匀性。根据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N 测试结果,经计

11、算各测试点的承载63.5力特征值与变形模量分别为:D1:f =255kPa,E=23.5MPa;ak0D2:f =302kPa,E=27.9MPa;ak0D3:f =265kPa,E=24.8MPa;ak0D4:f =270kPa,E=25.2MPa;ak0D5:f =280kPa,E=26.0MPa;ak0D6:f =344kPa,E=31.2MPa;ak0根据圆锥动力触探N测试结果,强夯有效处理深度为6.0米,63.5在6.0米围强夯置换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20kPa,满足设计要求。五、检测结论1、根据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公司拟建的号楼强夯置换地基有效处理深度为 6.0 米。2、根据载荷试验,公司拟建的号楼强夯置换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20kPa,在强夯置换有效处理深度满足设计要求。ak3、综合载荷试验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N 测试结果(取其最小63.5值):f =220kPa,E =18.45MPa;ak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