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612089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整体背诵。(春江花月夜) 人生之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学习另一首诗,同样也抒发了一人生哲理的二、 朗读、提问思考:1、这首诗写了哪一历史事件 2、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三、 怀古咏史诗 1、如何来分辨怀古咏史诗这一题材诗歌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以前学过石头城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 国势衰微 壮志难酬 功业未成 2、如何鉴赏(或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的方面:) 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2、。(对比、自比)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四、 鉴赏诗歌 1、弄清史实 乌江亭,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回去,招兵买马、东山再起。项羽觉得愧对江东父兄,遂自刎而死。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遣怀 2、体会意图 秦末楚汉纷争,最终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落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而引出某些历史借鉴。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

3、乃自刎于江边。人们历来欣赏项羽这一语,认为表现了一种英雄气节。大家心目中项羽的形象,“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杜牧,你怎么看? 3、诗歌赏析 首句“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

4、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

5、积极意义的。总结1、借古抒怀(议论)。(诗人重评历史,表达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2、 以议论明理,见解新颖、深刻。(诗中含一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积极意义。)4、 领悟感情5、 分析写法:议论五、 对比分析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它决定找到那一撇。它找了很多人问那一撇是什么。对于那一撇,商人说是金钱,政客说是权力,明星说是名气,军人说是荣誉,学生说是分数“我”觉得这不是它要的,那一撇到底又是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6、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第一首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

7、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 2、 为什么两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杜牧乃世家子弟,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牧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耻”,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六、 小结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 A、咏古迹 B、怀古人 C、忆古事古事借古讽今 借古伤今古人A、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 B、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2、思想内容:A、感慨盛衰无常 B、感慨国运衰微 C、抒发爱国情怀 D、评价历史是非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