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120050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工业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工业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业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业设计学生创新才能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步创新才能。创新思维的开发、创新个性的培育、创新理论的加强应集中融入高职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目的中。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设计专业创新问题的研究现状,指出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创新才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分析、走访设计行业资深专家及借鉴德、法相关院校人才创新才能培养形式等方式,提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才能培养的相关对策。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创新才能一、培养高职工业设计学生的创新才能的意义为了满足社会对日益增长的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其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工业设

2、计人才,为我国的设计产业提供人才支持,最终促进我国设计产业的顺利开展。而当前的设计市场不同于传统的设计市场,它需要创新型技术保障我国的设计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推动从业人员创造出更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作品。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才能。1.国外相关研究。设计教育在法国是根底教育的一门核心学科,要求学科设置合理,学习形式受欢送,教授具有综合才能。法国著名学者罗伯特bull;赫钦斯指出,在开展高等教育时需要加强对普通教育的研究,积极开展两者之间的衔接。大学生在生活中会把大局部时间花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內容相关的工作。2.国内相

3、关研究。国内学者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指出高校要改变培养目的,重新安排、设计课程,加强学生创新才能,锻炼、培养理论才能。开展创新意识培养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形成主体意识,这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平台、开展创新型课程实现。但是总的来说,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国内学者对艺术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重在认识层面,以阐述人才功能为主,缺少实际操作层面有关运行机制的研究。第二,局部学者注重在某一方面对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进展阐述,缺少对推进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第三,大多数研究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较少涉及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二、高职院校工业设计

4、专业学生创新才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对创新的理解还不到位,并且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动力不够,学校培养目的不明确,老师教学方法不灵敏,学习成效评价方式落后,老师自身创新意识缺乏。在对老师的测评中发现,老师并没有较好地开展创新意识的教学,而且一局部老师本身也存在创新才能缺乏的问题。三、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才能培养的建议由于设计专业对创新性有较高的要求,而现有教育形式难以满足其创新要求,缺乏必要的条件及气氛,学校在管理上面临宏大的挑战。教学改革要面面俱到,需从学生、学校、老师及社会等多方面入手。第一,应当进步学生对创新意识重

5、要性的认识。主要表如今: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需要正确引导,创新意识培养的心理障碍需要克制,开拓进取的个性品质需要竭力塑造。第二,明确院校在创新才能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和特色。正确区分理工科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人才培养需表达院校的特色,设计人才需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第三,改革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凸显人才培养的全面化;改良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第四,建立一支勇于变革、擅长创新的老师队伍。老师的革新意识急需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急需增强,老师的艺术设计精神有待加强。第五,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形式。第六,加强艺术创新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四、总结大力开展高等教育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也是创新开展的必要手段与措施。高职院设计教育的创新开展,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导向,充分开掘学生潜力,在尊重学生自我个性品质的根底上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此举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对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赵慧 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参考文献:【1】成卓,陈征,马宇飞.如何加强动漫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外企业家,2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