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复习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11527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复习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考化学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复习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考化学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复习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考化学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复习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复习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复习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复习学案【要点回顾】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 (2) (3)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 (2) (3)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 的浓度、与氧气的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 (2)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二、燃料和能量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

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化学方程式为: (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 )化学性质: 可燃性 :化学方程式为: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

3、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 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2)需解决问题: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中考链接】考点一、燃烧与灭火1、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条件回答: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 (2)起火

4、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使火烧得更旺。2、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针对下表中的灭火实例,相关灭火方法及原理不正确的是( ) 选项灭火实例灭火方法及原理A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以隔绝空气或氧气B油锅着火用水浇灭,以降低可燃物着火点C住宅失火用水枪浇灭,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D草原火灾设置隔离带,以隔离可燃物与燃烧物3.(08年南通)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5、。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4.(肇庆)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船舱里装滿了供战马吃的草料,航行途中突然草料着火,整个战舰瞬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料舱没有氧气 B.草料舱通风不好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 D.草料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5、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因为( )A温度达不到火柴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6.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自救。如果光室内着

6、火,在逃离火场时,可用湿棉被盖在身上,躬身出去或爬出去。如果大火或烟雾已封锁房门出口,此时切不可打开房门,应关闭房内所有门窗,用毛巾、被子等堵塞门缝并泼水降温,同时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请你根据灭火的原理说明湿棉被的作用 。7.(08年揭阳)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右图是燃烧条件示意图:请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3)奥林匹克火炬(内部储有可燃物)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通过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中央,引燃圣火。此过程中最关键的燃烧条件是 。北京奥运会火炬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雨量的情况下

7、保持燃烧。但要实现奥运圣火登顶珠峰,还需要解决最关键的燃烧条件是 。8.(08年河南)2008年5月12日,一列载有500t燃油的火车途经宝成铁路109隧道时起火。消防官兵迅速将隧道两端封口,并不停地向隧道里注水。由于方法得当,终于成功灭火。请分析他们的灭火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考点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某同学用以下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请你帮他分析,填写空格。该同学做了下面对比三个实验(如图)(1)实验1中的现是 ;(2)实验2中的现是 ;(3)实验3中的现是 。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为(按实验顺序回答): ; ; 。2.(08年福州)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1装置对“可燃

8、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12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现象解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12装置与图11装置比较,优点是 。(2)小林同学指出图12装置仍有不足之

9、处,并设计了图1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3.(08年昆明)某同学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他按下图所示

10、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2)根据燃烧的条件.选择填空:用扇子扇炉火不会熄灭,而是越扇越旺,原因是 ;用扇予扇蜡烛的烛火一扇就立即熄灭,原因是 (填序号)。A.可快速地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B.空气流动虽带走热量,但温度未降到着火点以下C.主要是空气流动带走热量,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图A与图B所示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考点三:燃料与燃烧、新能源1. (08年潍坊

11、)石油是种重要能源,人类正面临着石油短缺、油价上涨的困惑。以下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不当的是 ( )A.砍伐树木作燃料 B.利用太阳能 C.利用风能 D.开发核能2. (08年昆明)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B.石油 C.天然气D.氢气3. (08年无锡)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需要开发新的能源。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煤 B.天然气 C.石油 D.太阳能6. (08年重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对这三种燃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混合物 B.燃烧后都会放出热量C.都是可再生能源 D.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7. (08年自贡)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地球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共同的目标。由此可见,最理想的能源是 ( )A.天然气 B.氢气 C.酒精 D.汽油8. (08年自贡)以下是四种常用的危险品标志,在装运乙醇的包装箱上应贴的标志是 ( )9. (08年肇庆) 储存烟花爆竹的仓库应贴上的标志是 ( )9.(08年江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汽车是常用的交通工具,但汽车尾气会造成空气污染。下列能源的使用最有利于防止空气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