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2篇)

上传人:柏** 文档编号:486110255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2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2篇) 目录 第1篇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 第2篇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 第1篇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范文 严格说,这不算一个规范的教学案例,因此我们定位为“教学叙述”,虽不够完美,但足够真实下面,就我个人说说两处欣赏的细节和两点思考 细节欣赏一、课内10分钟的文言常识内容的检测我认为公开课如果为了好看就不讲字词句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尤其对于本课这么规范、典雅的文言文语言来说,抛弃它更是违背了文章体式的教学基本原则因此,花上10分钟来进行检测不仅是大胆之举,更是难能之举只有真正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而这才更符合我们“常态”

2、教学的定位 细节欣赏二、语言艺术的拓展教学拓展方面,所选的例子也比较有针对性,一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则又能紧扣教学要求,做到不即不离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上看,是符合语文课标的“开放性”精神课文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王老师这节课在这一点的处理,显然是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一点不足:在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力图创设对话的平台,实现对话的教学模式确实如此,学生课堂的发言是积极的、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在学生发言后,更多的是老师自己“急于求成”的总结这样,老师的引导就略显不足,阅读目标对学生活动的导向作用也就无法

3、充分发挥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老师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意识、机智 一点思考: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教者也充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技巧,但总给人一种平面的感觉,以至于最后对人物形象的总结过于概念化、平面化我个人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者还不能充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语言之美和人格之美交融起来,学生无法对文本的个体生命进行思考、拷问,直至一种可能出现的认同感文言文的常态教学还应该关注“文”的味儿 第2篇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 首先由张#老师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接着组内每位教师发表自己的听课学习心得,提出意见。 优点: 张老

4、师这节课,紧扣教材内容继续用探究标题的形式导入课文,分析文章。区区个人力量,何以抗衡秦国大军,文章标题设置悬念,耐人寻味,吸引读者。顺势引导学生本册书第10课新闻两则里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让学生从读文章上树立重视标题的意识从而指导写作。 通过对标题的探究,不仅明白了故事情节,凸显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得以提高,于无声处指导了作文拟题的方法技巧。将作文拟题的方法技巧指导常态化,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课题的初衷。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本节课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不足: 张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偏多,课堂上探究标题的例子有些单薄,学生练的机会偏少,应再注重导和练有机结合,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