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旅夜书怀》学案语文版必修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6107053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旅夜书怀》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旅夜书怀》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旅夜书怀》学案语文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旅夜书怀》学案语文版必修(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旅夜书怀学案【学习目标】 1、比较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手法的运用。 2、建立初步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学习重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学习过程】一、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在其帮助下,杜甫本可以在成都长久居住,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带着家人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

2、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 文本探究:1.什么是意象?找出本诗中意象。2.解释“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3.前两联与尾联有何关系?三、赏析文本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

3、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二者异曲同工。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四、艺术手法,鉴赏点拨1、寓情于景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难免

5、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流逝,愈发增添了凄苦无依之感。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直抒胸臆 在颈联中,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6、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但又不明说,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梓州写的“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和此后不久写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语意相同。 五、布置作业默写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