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104544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 劳动生产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 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 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 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 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 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2)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有

2、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用价 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 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 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与 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 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 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

3、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3)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 有二重性。它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是说,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即 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 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不过,政治经济 学所研究的具体劳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劳动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而是特 殊意义上的作为商品交换的社会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 形

4、态考察的劳动。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 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或者说,抽象劳 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如 果将抽象劳动仅仅理解为纯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是不全面的。因为 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转化成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 实体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 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

5、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 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 的方面,统一于同一劳动过程之中;具体劳动规定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 抽象劳动则讲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因而二者是相互排斥的。(4)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并且生产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 品的价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 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劳动二重性为因,商品二因

6、素为果。使用价值 和具体劳动之间是由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每种特 殊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和抽象劳动是商品 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 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分析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

7、: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 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 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 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 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8、。但是, 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 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 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 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 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 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

9、次和多种形 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脱离生产力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问题 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 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 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 展状况的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 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