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拓学简介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103763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拓学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可拓学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可拓学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可拓学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可拓学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拓学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拓学简介(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拓学简介“可拓学”是以蔡文教授为首的我国学者们创立的新科学。1983 年以 蔡文发表首篇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标志着可拓学的创立。可 拓学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 法,并用于处理矛盾问题,解决矛盾,“不行变行”、“不是变是”、“不 知变可知”、“矛盾变不矛盾”。听起来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学科啊!一、矛盾问题矛盾问题,是指人们要达到的目标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的问题。例如,要称一头大象,却只有能称20kg的小称;三国演义中的诸 葛亮要对付司马懿的10万精兵,却只有500 0老弱残兵。有时候,在同 一条件下,要实现两个对立的目标,例如,香港的汽车靠左行驶,大陆 的

2、汽车靠右行驶,在遵守双方交通规则的条件下,要想把它们联结成一 个大系统,又不会撞车,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矛盾非常多,那么这些 矛盾有没有规律可循?能不能建立一套理论与方法,去探讨它们,这就 是可拓学的出发点。二、可拓论可拓论包括基元理论、可拓集合理论和可拓逻辑。1、基元理论基元理论提出了描述事物基本元的“物元”、“事元”和“关系元”,讨 论了基元的可拓性和可拓变换规律,研究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可拓模 型。提供了描述事物变化与矛盾转化的形式化语言。(1)物元定义:把物 N ,特征 c 及关于 c 的量值 v 构成的有序三元组 R= (N, c, v)作为描述物的基本单元,称为一维物元,N, c,

3、 v三者称 为物元R的三要素,其中c和v构成的二元组M= (c, v)称为物N的 特征元。例如:曹冲称象问题中,R1=(大象A,重量,xkg), R2=(小称B, 称量,100kg)。如何用小称B来称大象的重量呢?可以将物元R1经过 物元可拓变换转化为R3=(石块,重量,ykg),那么用一个称量仅有 100kg的称来称大象的重量的矛盾问题就解决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简 单的例子。一个事物有许多特征,所以要完整准确描述事物就有了“n维物元” 的概念。这里就不细介绍了。( 2)事元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事,事以事元来描述。定义:把动词d、动词的特征b及d关于b所取得的量值u构成的 有序三元组I=(

4、d, b, u)作为描述事的基本元,称为一维事元。与物 元类似,称(b, u)为事元I的特征元。例如:I=(打,支配对象,A), 1=(购买,支配对象,商品B)等等。同理,事元也有多维事元的概念。事元也有可拓性,可以可拓变换。( 3)关系元任何物、事、人、信息等与其他的物、事、人、信息等有着千丝万 缕的关系。由于这些关系之间又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描述它 们的物元、事元也与其他的物元、事元有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的 变化也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元是描述这类现象的形式化工具。定义:以关系词或关系符s、n个特征al, a2,,an和相应的量值 w1 , w2 , . , wn 构成的

5、n 维阵列s元。, al , wla2 , w2 = (s,A,W)=Q用于描述wl和w2的关系,称为n维关系 , an , wnal,a2分别表示前项和后项,a3表示程度,a4,.an分别表示关 系名s的其他特征。(说明:因为网页不方便的原因,阵列的表示有出入,应该全括)2、可拓集合理论为了解决矛盾问题,人们利用了各种变换,使它们转化为不矛盾的 问题,描述这一过程的数学基础是可拓集合论。可拓集合是可拓学中用于对事物进行动态分类的重要方法,是形式 化描述量变和质变的手段,是解决矛盾问题的定量化工具。可拓集合对 市场、资源、控制、检测等领域中的“不行变行”、“不是变是”、“不知 变可知”的过程进

6、行形式化描述、通过变换和推理,使利用定性与定量 相结合的方法得到解决矛盾问题的策略这种希望成为可能。由于经典集合和模糊集合较少考虑论域中元素本身和性质的可变 性,从而使很多矛盾问题无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可拓集合正是基于这 种需要而提出的。具体内容可参照可拓学书籍。3、可拓逻辑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很多矛盾问题不是没有解,而是有很多解。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逻辑,研究利用计算机帮助人们处 理矛盾问题的逻辑。可拓逻辑是研究化矛盾问题为不矛盾问题的变换和推理规律的科 学。它是继基元理论和可拓集合理论之后提出的,成为可拓论的第三个 支柱。可拓逻辑的特点:研究化矛盾问题为不矛盾问题的逻辑;逻辑

7、值随 变换而改变;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的结合。三、可拓方法是可拓论应用于实际的桥梁。基于可拓论有多种可拓方法,如发散 法、分合链、相关网、蕴含系、共轭对等方法;优度评价、真伪信息判 别等评价判别方法;基本变换、复合变换和传导变换等可拓变换方法; 菱形思维方法及转换桥方法等综合方法。四、可拓工程将可拓方法应用于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生物医学、交通环保等领 域,与各学科、各专业的方法和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各领域的应用技术, 统称为“可拓工程”。可拓工程研究的基本思想是用形式化的方法处理各领域的矛盾问 题,化不可行为可行,化不相容为相容。近年来可拓学在计算机、检测、 控制、管理、人工智能和决策领域进行的应

8、用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拓学是一门新的科学,它的好多理论还不完善、不成熟,还需要 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但是从目前的应用来看可拓学表现出了强大的生 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走的路还很远、很艰难,但是前途是光明 的。参考文献:1.物元模型及其应用蔡文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62.可拓逻辑初步蔡文 杨春燕 何斌著,科学出版社,2003.11可拓学介绍作者:陈文慧 香港的交通规则是汽车靠左行驶,而内地的汽车则靠右行驶。你是否想过,如果 将这两个不同运行规则的交通系统连接在一起会怎样呢?这似乎是个令人头疼的问 题,但深圳修建的黄岗桥使得靠左行驶的香港来车经过它,自动变成靠右行驶进入内 地,同样内

9、地来车经过它进入香港时也变成靠左行驶。这样这个矛盾问题就迎刃而解 了。事实上,诸如此类的矛盾问题比比皆是,我们遇到它们是否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呢?如今有一门新兴学科,它能让我们面对这些复杂的矛盾问题变得聪明起来,它就 是可拓学。可拓学(早期称物元分析)是由我国学者蔡文研究员在 1983 年创立的一门新学 科。它以不相容问题为研究中心,去寻求事物矛盾的内在机制。建立物元模型,通过 各种变换去寻求事物的解是物元分析解决不相容问题的一般方法。可拓学的逻辑细胞为物元,表示为:R=(N, c, v),N 为事物的名称, c 为特征, v 为量值。 如上面中国内地的交通系统的物元模型为: R=( 中国内地

10、,交通规则,靠右行驶 ), 假如描述一个事物可以用多个不同的特征,那么相应就会有多个不同的量值。定义了物元以后,我们就可以定义物元变换, 所谓物元变换,就是对物元中的 三要素进行相应的变化从而得到新的物元。 通过物元变换可以把不同的物元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交织在一起的物元的网络。在给定了物元和物元变换之后,还要对可能的变换和物元进行评价,这就是由可 拓集完成的,所谓可拓集可以写成:A=(x,y)|x e U,y e R,其中U是论域R是实数域,y叫做关联度。按照y的大小可以把论域中的元素分成隶属于 A,不属于A和可 拓隶属于 A 三种情况。 对所有可能由变换得到的物元集合作为论域, 在论域上建立

11、可 拓集合,然后就可以利用可拓学的菱形思维方法进行问题的求解。可拓学作为 “介于试验与数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诺贝尔奖获得者 H.A.Simo m)与数学、哲学、行为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理论上, 可拓学已初步形成了其特有的理论框架;目前,可拓学正向应用方向发展。可拓工程 作为可拓学特有的方法,在产品设计,企业策划,过程控制,识别与评价,技术科学 与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可拓学作为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学科是中华民族 的骄傲,它的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创始人蔡文被评为“本世纪最后 25 年最杰出的 25 位科学家 ”之一:可拓学第一本专著物元分析被评为 “二十世纪

12、科学名著 ”。其相关资料如下:蔡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科学探索学报,1983 (1)(第一篇论文)蔡文,物元分析,广东高教出版社, 1987 (第一本专著) 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总结性专著)蔡文,杨春燕,林伟初可拓工程方法科学出版社,1997 (从理论到应用)蔡文,杨春燕可拓营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应用性专著)物元分析与可拓决策问题,是决策活动的发端。决策系统内部的矛盾性和决策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性是 问题产生的根源。所谓问题,就是系统现有状态和期望状态的差距。决策就是在系统现有内 外情况的条件下,寻求使系统从现有状态向实现期望状态方向

13、发展所应。采取的最优的行动 方案。期望状态可称之为决策目标,简称目标,记作R。系统现有内外状态可称之为决策条件, 简称条件,记作r。把问题记作W,则可把问题形式地表为:W = R* r (1)式(1)的意义是,在条件 r 下,去实现目标 R。若在条件r下,通过常规办法就能实现目标R,则称问题W是相容问题,其对应的决策就称 之为常规决策。若在条件r下,依照常规办法不能实现目标R,则称问题W为不相容问题。其对应的决策就 称为丕相容问题决策。不相容间。题的决策过程,其实质就是对不相容问题式(1)的求解过 程。例如,以只能称重二百斤的秤为条件,要去实现目标为称几千斤重的大象重量,便构成 不相容问题。然

14、而曹冲称象的故事,却提供了解决这一不相容问题的巧计。一些依据一般决 策理论看来无法解决的不相容问题,到了经验丰富的决策者手中一部往往巧妙变通,锦计频 出,化险为夷。围魏救赵,赤壁之战,曹冲称象等等,皆是典型范例。所以,不相容问题不 是没有解,问题在于如何求得这些解。我国学者蔡文所首创的“物元分析”,就是专门研究求解不相容问题的规律、理论和方法的 新兴学科。物元分析以促进事物转化、解决不相容问题为研究的核心内容。通俗他说,它是 研究人们“出点子、想办法”的规律。物元,是物元分析理论凶罨 镜脑 亍0咽挛?span lang二EN-US M,事物M的特征C以及事物M关于特征C的量值x,三者组成有序三

15、元组(M, Q, x),称为物元。并记作R =( M, Q, x) .例如,(电视机,价格,x),(产品A,产量,工)等均是物元。物元这一新概念,统一地 表征了事物的质与量,使基本元素本身有了内部结构,克服了数学中基本元素“数”只表征 量的侧面的片面性,从而为描述质量互变规律奠定了基础。物元分析的理论框架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研究物元及其变化的物元理论;另一个是建立 在可拓集合基础上的数学工具可拓数学。物元理论着重研究事物的可变性,研究事物变化的条件、路径和规律,探索事物转化的过程,通过物元变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物元 理论还研究事物和系统的结构,特别把结构的改变看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结构变换和结 构分析方法是解决不相容问题的又一条途径。由于求解不相容问题,需要考虑一事物向它事物的转化,一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向具有某种 性质的转化。例如,考虑在某条件下,能否促使不合格品向合格品转化。所以,就需要研究 “非”和“是”的相互转化问题。然而,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经典集合论,它以排中律为基 础,“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即,事物要么具有某性质,要么不具有某性质 两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所以,它是描述事物的确定性的。为了适应求解不相容问题的需 要,在物元分析理论中,建立了它自己的数学工具“可拓集合”,当可拓集合的研究对象是 物元时,便构成了可拓物元集。可拓物元集与经典集合的区别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