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大气环流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609810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性大气环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全球性大气环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全球性大气环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全球性大气环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球性大气环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性大气环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能力目标: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与水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各地的天气与气候,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辩证关系。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范围。教学难点 三圈环

2、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的形成以及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情景,利用假设条件的逐步否定,引导学生渐进式的分析问题,最终得到符合实际条件的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式教学在对基本理论的处理上,做到“重新发现”与“重新组合”,强调自主学习。教辅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课大气时刻在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比如城市风等,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本节课咱们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板书讲授概念: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与意义:调整全

3、球的水热分布,促进高低纬、海陆间水热交换讲授1单圈环流: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为简化起见,考虑三条假设条件,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赤道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而终年炎热,大气因受热膨胀上升,两极因纬度高,太阳斜射而终年严寒,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进而在赤道与两极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讲授2三圈环流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但考虑地球自转,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关于低纬环流赤道大气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赤道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转西南风再到西风。结

4、果在30N附近上空堆积因重力下沉,在30N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低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就形成低纬环流圈。关于中高纬环流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还有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向),与此同时,在近地面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向)。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分别流向副高与极高上空,补充其下沉气流。这样在30N与北极之间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分析关

5、于低纬环流结果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低四高六风带。指导学生观察回答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与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并且气压带以赤道为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中低纬呈“S”型。学生活动补充南半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分析气压带的成因赤道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而形成的,属热力原因。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变化而形成的,属动力原因。讲授3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引起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移动。具体来说,就北半球而言,在夏季,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北移,冬季南移。

6、讲授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导入由生活现象:盛夏中午,在沙滩或游泳池边,光脚在下水前后感觉一样吗?为什么?总结下水前在沙滩上光脚感觉热乎乎的,下水后感觉却很温和。因为在同样日照条件下陆地吸热快,故积累的热量多,而海洋吸热慢,积累的热量就少。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在获得热量方面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学生读图2.16与图2.17观察后回答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图上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存在差异?总结南半球两个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在30S以南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尤其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割为一个个范围很大

7、的高压区和低压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决定的。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温对比与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海陆冬夏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从而破坏了气压带与风带的带状分布规律,在同纬度海洋与陆地之间形成高低压相间分布,完整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故地表性质单一,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演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为例拓展:课后自学完成小论文“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与旱涝”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除三圈环流外,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重要组成部分,像黄土高坡歌中唱到“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8、”就是指我国东部的季风,下面咱们就学习季风环流。二、季风环流板书学生思考季风的概念?季风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风向在海陆间如何变化?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显著?分析讲解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著,主要是它地处世界最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最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极大,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从内陆吹向海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湿润。学生读图思考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季风是怎样形成的?冬季,由于赤道低压移到赤道以南,南亚受冬季形成于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影响,吹东北季风,因冬季风远离源地,故势力较弱;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赤道低压与形成于亚欧大陆的印度低压连成一体,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会带来大量水汽并形成丰沛降水。可见南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总结亚洲东部季风我国西南与南亚一带相同点成因都涉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都是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比较湿润,冬季相反不同点成因只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成因还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不同偏南风(夏)偏北风(冬)西南季风(夏)东北季风(冬)风力强弱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