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6097750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知识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心理动力理论,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 次。知识点:潜意识的相关概念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 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 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缓

2、冲地带。知识点:人格的相关概念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又 称力比多)和攻击本能,人格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 调作用,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 碍和病态行为。超我:类似良心、良知、理性。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其特 点是能辨别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它遵循“

3、至 善原则”。知识点:性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动和环境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 段相关的心理特点。心理的性指的是口腔、肛门、肌肉、生殖器和皮肤等部位的躯体感觉,不同的发展阶 段,快感集中在不同的部位。性心理发展的五大阶段为:口欲期(又称口腔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周岁之前)、肛欲期(又称肛门 期,人格形成时间为24周岁)、性器期(又称性蕾期,人格形成时间为46周岁)、潜伏期(又称活动 期,人格形成时间为610周岁)、生殖期(又称青春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020周岁)。知识点: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

4、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 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就是通过压抑这些本能的冲动来保护自己,即强迫某些具有威胁的情感 进入潜意识层面。反向作用:通过采用某种与本能冲动的本来面目完全相反的行为,来伪装自己。置换作用:是指将不能自我接受的欲望转移到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身上,从而使原始冲动伪装或隐藏起来。退行:本我在通过某个发展阶段后,如果遇到紧张和焦虑,还可能恢复到早先的阶段,这种恢复现象 被称为退行,比如在极端紧张的情况下,有的成人可能采取一种胎儿的姿势,有的可能回家找胃亲,有的 可能卧床不起,似乎在逃避充满威胁的世界。也就是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行为与生理年龄相

5、违背,做出不符 合身份和年龄的言行。投射:当一种内部的、本能的冲动太令人焦虑时,自我可能把这种冲动归之于某个外部对象,以求用 这种方式来摆脱焦虑。升华:是一种以文化的或社会的目的代替对性爱的生殖目的的压抑,升华是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的 防御机制。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又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正常或病态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 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如果对行为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预防和治疗 某些心理疾病。行为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俄国的巴甫洛夫、美国的华生、美国的班杜拉、美国的斯金纳。行为学习理论的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

6、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三个方面。知识点:经典条件反射的相关概念经典条件反射又叫反应性条件反射,其理论模式详见教材P59非条件反射:属于机体正常的生理本能反应,如食物刺激狗的口腔产生唾液分泌。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习惯性行为,是大脑皮层的一种暂时性联系。经典条件反射:强调环境刺激S对行为反应日的影响。任何环境刺激,都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机制 影响行为。强化:中性环境刺激(CS)对个体的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如果中性刺激(CS)与非条件刺激(UCS) 结合的次数越多、越稳固,则条件发射CR)的形成就越稳固。如儿童上医院打针对酒精产生的条件反射 性的恐惧。泛化:是反复强化的

7、结果,不仅条件刺激(CS)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CR),而且某些与之相近似的 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其主要机制是大脑皮质内兴奋机制的扩散。消退:是指非条件刺激(UCS)长期不与条件刺激(即中性刺激CS)结合,而使得已经建立起来的 条件反射(CR)消失的现象。知识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相关概念正强化: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的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增强。负强化: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的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增强。消退: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的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减弱。惩罚: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的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减弱。知识点:社会学习理论的相关概念班杜拉学习理论认为,通

8、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可以让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类型,也就是 模型行为和表率模仿作用,他认为人的言行可以通过模范或榜样作用而获得。第三节:认知理论埃利斯Elli根据自己的基本观点提出了 ABC理论。其中,A是刺激性事件,B是指个体的信息系统, C是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埃利斯认为,激发事件(诱发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和行 为结果的间接原因,而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正是由于我们常有一些不 合理的信念才使得我们产生情绪的困扰,所以又称为情绪ABC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期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其中马洛斯和罗杰斯是主要

9、的代表人 物。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即“人性本善”,这与佛洛依德的“人性本 恶”是相反的。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从人的直观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入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 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个体的行为的决定因素。因此,人本主义强调我们应 当要注重个体天生愿望和潜能的开发与训练。第五节:心理生物学理论肾上腺:是人体相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由于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方,故名肾上腺。肾上腺左右各一, 位于肾的上方,共同为肾筋膜和脂肪组织所包裹。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右肾上腺为三角形。两侧共重10-15 克。从侧面观察,腺体分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

10、两部分,周围部分是皮质,内部是髓质。两者在发生、 结构与功能上均不相同,实际上是两种内分泌腺。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作用于心肌,使心跳加 快、加强;后者的主要作用是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甲状腺素的作用是:具有促进一般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和身体发育作用,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 减退,粘液性水肿和克汀病。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证明多巴胺0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乙酰 胆碱(Ach)、r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等经典的神经递质在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中发挥了作用。神经内分泌的研究:心理行为与神经内分泌

11、调节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下丘脑、垂体和靶器官之 间构成的几个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HPA轴)、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HPT 轴)、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其中HPA轴由下丘脑所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垂体 所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外周器官肾上腺皮质释放皮质醇都与应激调节有关。脑影像技术:目前用于进行脑定位、脑功能、脑代谢及某些精神异常机制研究的脑影响技术,主要包 括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等,另外还有心理应激

12、测试术(MST)。核磁共振(NMRI),全名是核磁共振成像。第六章:心理应激第一节:总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 :塞里认为一般适应综合征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腺垂体一肾 上腺皮质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GAS的三个阶段: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其中,警戒期,是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 而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也称动员阶段。阻抗期,如果有害刺激持续存在,机体通过提高体内的结 构和机能水平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衰竭期,如果继续处于有害刺激之下或有害刺激过于严重, 机体会丧失所有获得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知识点:心理应激的相关概念过程

13、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 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这个定义强调,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 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过程,应激的原因是生活事件,应激的结果是适应或不适应的心身反应,从生活事件 到应激反应的过程受到个体的认知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制约和影响。系统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应激或者压力)有关因素之间不仅仅是单向的从因到果或从刺激到反应 的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例如,病人可以对应激刺激作出不同的认知评价,从而趋向与采用 不同的应对方式和利用不同的社会支持,导致不同的应激反应:但反过来,应激反应也影响社会

14、支持、应 对方式、认知评价直至生活事件;同样,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甚至个性特征等作为过程论的中 间因素,也分别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医学心理学上总体对心理应激的定义: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 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第二节:应激源应激源:即生活事件,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按照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可分为工作 事件、家庭事件、人际关系事件、经济事件、社会和环境事件、个人健康事件、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事件、 喜庆事件。按事件对个体影响可分为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详见教材P103、104第三节:应激

15、心理中介因素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利用自身的知识架构和生活经验,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 情况作出估计。应对:又称应付,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又称为应对策略。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的区别: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比较相近,但两者理论基础不同,前者是精神分析 理论的概念,是潜意识的;而后者是应激理论的概念,主要是意识和行为的。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 团组织所发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 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第四节: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应激的生理反应,详见教材P113。应激与疾病的伴随关系: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 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但毕竟各种应激反应涉及到个体的心身反应的整体平衡。例如,急性应激情形下 交感神经兴奋具有一定适应性,但是如果应激反应过于强烈、持久或频繁发生,或个体处于不良的躯体健 康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加剧已有疾病或引发新的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