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去打开大自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09760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去打开大自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4去打开大自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4去打开大自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4去打开大自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4去打开大自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去打开大自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去打开大自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主备学校:镇江实验学校审核:实验片区五语组 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材分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情趣。全诗共有6个小节,第一小节与第六小节诗内容的反复,首尾呼应,都是写祖国号召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三、四、五小节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就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 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饱含深情。【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好风光;2.学会本课5个生字

2、,读准“云锦”“鸣禽”“ 胸襟”等词语的读音,能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温馨”、“明媚”等词语的意思;3.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了解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用心感受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4.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培养阅读和学习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好风光;2.学会本课5个生字,读准“云锦”、“鸣禽”“胸襟”等词语的读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温馨”、“明媚”等词语的意思;3.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了解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用心感受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

3、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好风光;2.学会本课5个生字,读准“云锦”、“鸣禽”等词语的读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温馨”、“明媚”等词语的意思;3.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初步了解诗歌结构特点,感知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绿阴( )的翠竹 ( )的胸襟 ( )的果园 ( )的松柏 ( )的风光 呼吸( ) 打开( ) 描绘( ) 显示( )2.按课文内容填空:(1)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诗人( )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 ),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

4、)。号召我们少年儿童()。(2) 、 要和你们 ,生活里洋溢着 和温馨。青山说: , 的风光,满怀少年的 !二、课堂助学1.导入新课: 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 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2.预习反馈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反馈“胸”容易错的字的写法。(提醒学生读准“览、芬、馨、襟、昏、瀚、耘”均为前鼻音)3.整体感知 “绿色的课本”是指什么?“大自然”课本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带着问题去读读书。添加学习

5、步骤。(1) 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2)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浏览全诗,回顾学过的现代诗歌,说说其结构特点。(反复、押韵、)再读课文,找找文章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要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4.合作探究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感受诗歌中反复的特点和语言美。(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作记号;(2)精读第一小节,抓住“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荫”等词语,想象绿色大门正向我们敞开,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与神奇;(3)指导朗读三、四两行中的两个“去吧”,两个“去吧”是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召唤,激发少年儿童探索大自

6、然的奥妙。(4)学习诗歌中反复的表达方式,为了增强表达效果。(5)指导读诗歌末尾一节,了解不是简单的重复,有什么不同? 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篇尾是全诗的升华。对比体会诗的意境、情感上的变化。(6)指导朗读体会,练习背诵。5.课堂小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再次巩固了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小结诗歌首尾呼应,内容反复,强调了祖国召唤少年儿童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三、当堂训练1.默写课文的开头一节: 。2.诗歌第一节表达的作用是 ,末尾的作用是 。3. 、 要和你们联欢,

7、 欢乐和 。 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 。四、巩固练习1.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去 、 、 、 、 、 。2.改写成拟人句:秋风吹来,树叶落到大地上。 。3.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学习课文2-5小节,了解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用心感受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形式特点,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培养阅读和学习诗歌的兴趣。【学习过程】一、温故预习1.选词填空 呈现出现 显示展现小草从石缝中钻出来,( )了他顽强的生命力。 走入

8、公园的大门,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我们眼前。 祖国到处都( )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翻过一座小山,我们的眼前( )了一条清澈的小河。 2.按要求用“苍劲” 造句。 形容树木: 形容书画: 3、默写课文2、3、4自然段诗句: 二、课堂助学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内容,走近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2.预习反馈3.合作探究学习课文2-5自然段,思考:“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1)默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师生交流,指导朗读:(2)交流第一题答案:A.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

9、被“打开”的呢?B. 教师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指导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a)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b)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f)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3)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4)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

10、: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小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5) 师指导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A、首先要用明亮的眼睛去看,去发现。去看那大自然的神奇与秀美。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果园丰收的场面、和那人们在田野里辛勤耕耘的场面练习用赞美的语气,朗读第二节。B、我们不仅要仔细发现,还要用心去听。读第三、四节,结合插图,理解“温馨”、“浩瀚”、“胸襟”,并想象大自然充满的奇趣。C、看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你仿佛学到了什么?(仿佛感受到了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等)在丰收的果园和沃野中你又学到了什么?(果园的丰收需要耕耘)(6)交流第二题答案: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7)学习诗中使用的拟人手法,找一找哪些地方运用了拟人手法?在文中画出这样的词语。交流。感受拟人手法的好处,要把它运用到我们平时的作文当中。4.总结升华 这首诗紧扣文题,一气呵成,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心去揭开大自然的秘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