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09254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二、基础知识:四、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线索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衣:近代“断发易服”,改穿西装;现代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食:近代引进西餐;现代政府启动“菜篮子工程”,各地餐饮业飞还发展。住:由平房转变为楼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大大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风俗:解放妇女:戊戌变

2、法时期,就开始主张废止妇女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变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老爷”“大人”。历法节日:近代改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交通工具的发展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的局面。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航空运输: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了

3、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通讯工具的进步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到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传真机:20世纪90年代起,机关企业开始用传真机发送信件、图文。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大众传媒

4、的变迁报刊业: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此后出现中国人自办报纸。不同时期都有起重要作用的报纸,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的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影视业: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的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第四媒介”: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第四媒介”指的是互联网,它集前三者的优势于一身。1994年,我国正式加入互联网。三、探究题1、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

5、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

6、建设的奋斗目标。(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2、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

7、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四、【当堂检测】1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

8、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2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世纪末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B.20世纪初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C.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D. 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上海航线开通3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

9、根据材料下列分析有误的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 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4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灯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B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5下列事件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创刊 A B C D6工业文明的产生,造成

10、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在此背景下,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材料二 世界贸易总额材料三 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中国近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新旧婚礼情况对照

11、表旧式婚姻情况新式婚姻情况1父母之命、煤妁之言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3会亲(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6过妆(送嫁妆)7娶亲8回门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2)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新式婚姻较旧式的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

12、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犀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选自张之洞全集奏议,卷27,1928年文华斋刻本 材料二 (图) 材料三 据信息产业部负责人介绍,全国电话普及率由1997年的811提高到去年(2002年)年末的3374,通电话行政村比重由556提高到853。去年全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

13、997年的23提高到57,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已扩大到10 G以上,国内中文站点达到293万个,联网计算机达到2 083万台,互联网上网人数跃居世界第二位。(新华网)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张之洞的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通讯事业发展的重要史实。 (2)依据材料二、三,说出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3)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和相关知识,如果你现在要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交流,那么信息交流方法有哪些?参考答案6题 答案:(1)英国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形成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原料和工业

14、制成品的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或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不同:观念: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7题(1)张之洞出于国防、军事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开办洋务。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电话局。 (2)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3)写信、发电报、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