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09104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村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区别随着旅游的新发展,尤其是我国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乡村旅游不仅将有可能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也必将推动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成型化,并定将进而在我国农村“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这里,笔者试图根据自己近20 年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的观察与了解,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辨析。一、什么是乡村旅游目前,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 包括研究论文、会议发言和旅游规划中的片面理解不仅相当普遍,而且也正在传播。笔者认为,如果业界、学界能够更广泛的注目业态实践,并在此前人们已

2、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大家能够得到更多的共识,则将有可能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界定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大致相近的看法,但是,人们对此的理解和阐述也不乏诸多差异。那么,有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解释呢?如果依世界旅游组织在推荐给各国政府官员、地方社区和旅游经营者使用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旅游与环境丛书之一)的界定,那就是一一“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在这个文件里,“乡村旅游”用的是英文rur

3、altourism 。大家都知道,对应“乡村旅游”的近义英文,还有 agro-tourism 和 farmtourism 等等。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它们都译作“乡村旅游”,但是它们的含义却也不完全相同。显然,前者比较偏重乡村风情,后二者的内容却难与农事分开( agro-tourism 或者离不开农事活动,而farmtourism或者离不开农场或庄园),因此,对后二者,我们自然又可以译为 “农业旅游”和“农庄旅游”。(二)我国早年关于乡村旅游的认知20 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发展。对其给以较多关注的,是中央和北京等一些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于是才有了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正式成立。“乡

4、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的事情,出现在1989 年。那年 4 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根据有关同志的提议,“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 其时,笔者忝列该会顾问)。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被“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所取代(再后,“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又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但是“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一度正式命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以 1984 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及其随后全国发展的相当规模,反映着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研究者和有关方面对

5、于此一领域所具有的视野和目光。(三)后续的乡村旅游研究尽管“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消失使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缺少了应该有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那以后,民间的研究仍然慢慢地多了起来。几年后,一次最具代表性的变化出现了,那就是由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未来研究分会,(又称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发起,该会与天津市旅游局、旅游学刊编辑部、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黄山市委、黄山市政府1998 年在黄山联合召开的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不仅结合浙江、湖南、天津、安徽等地的实况探索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诸多内容,而且还就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魅力、乡村旅游的资源特征、乡村旅游的规划特点、乡村旅游的前景、乡村

6、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外乡村旅游的比较等进行了具有相当深度的探讨,从而在当时的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只是由于汇集发表这些论文的刊物(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旅游管理)当时发行范围比较有限,所以没有能够引起后来研究者的足够的注目。比如旅游学刊近些年来发表的有关乡村旅游的论文(2006年 2 月笔者补注:包括2006年第 2期旅游学刊刊载的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一文)和“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上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等多篇论文的作者,也许都没有能够读到上面所说的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那期学报。虽然研究仍然在进行,乡村旅游仍然在发展,但是,也不能不指出,在我国乡村旅游

7、的发展过程中,在研究者的部分研究中,也曾经出现过乡村旅游概念有欠清晰、思路不够明确的过程。那就是 20 世纪的 90年代,尤其是1995年的前后,业界、学界和旅游主管方面曾经一度较多地使用“观光农业”来指代“乡村旅游”。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 1995年前后的文件、书籍和报刊中(包括一本很有价值也颇受欢迎的观光农业一书)。针对使用“观光农业”来指代“乡村旅游”的片面理解, 1998 年黄山的那次研讨会上,就有一篇名为是“乡村旅游”还是“观光农业”的论文,分别从“用语的误会”、“理解的偏颇与概念不清”等四个侧面对当时的一些混乱理解提出了辨析。正像该文指出的那样,姑且不谈“观光”一语

8、在使用时可能出现的歧义现象(“观光”一语出自我国的周易,在解放前和现在我国的台湾,以及在日本,说“观光”,常常指的就是“旅游”,与我们现在所指的“观览类旅游活动”是有较多的差异的,而观光农业一书所沿用的一些主体资料,却正好出自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即使是大而言之的“观光农业”,也仅仅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部分,也只是“乡村旅游”的一个供给的组成。可惜的是,正是因为一部分人中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辨析不清,“乡村旅游”的归属不明,才导致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本不应该的滞后,才造成了许多旅游业者多少年来对乡村旅游忽略的现实。在这之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2 年 9 月“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

9、旅游发展”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延庆的召开。这个会议是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和台湾台中的一所高校联合发起主办的,从会议的名称、会议纪要和论文集的栏目(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台湾乡村民俗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与景观规划,以及台湾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很显然会议是以农业、农村为立足点从而研究在农村发展旅游的诸多问题的。应该十分肯定地说,这的确是推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次很有价值的盛会;而且从地理科学和农业科学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广泛探讨,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成熟奠定了新的基础。(五)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

10、不仅应该从农业的角度去探索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系,而且还应该从旅游业的角度去探索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关系。如果我们从旅游活动来考察,从旅游学科来研究,那么“乡村旅游”赋予我们的担子也就不轻了,我们应该进行的研究、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好多好多。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风情,似可以包括以下 4 个部分:风土一一特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风物一一地方特有的景物(包括生产文化创造物和生活文化创造物);风俗一一地方民俗,民间社会生活;风景可供欣赏的乡村景象。如果再细致一些去发现,应该说,下面有关乡村的这些内容,也都是乡村旅游难

11、以分割的部分:风光靓丽的风景;风貌喜人的外观;风姿引人注目的风度与姿态;风味一一地方特色(包括地方特色食品);风谣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风尚一定时期中流行的风气与习惯;当然,以上基于当代字典意义的解释,对于乡村旅游来说,仍然是不够完整的,这里必须说明,由于乡村历来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乡村旅游的活动也就与农事难以分割。正是因为如此,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就成了乡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供给。但是乡村旅游所包含的、所涉及的内容却比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要广阔得多、宽泛得多。它不止还必须关注需求的一方,而且即使从供给来看,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仅仅是乡村旅游供给的一个部分(虽然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六)乡

12、村旅游定义以笔者个人这些年的认识而言,笔者认为一一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 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些了解的读者可能都知道,笔者这里的所用的“风”字,并不是指的“空气流动”的“风”,而是指的源自诗经“十五国风”的“风”,也就是指的“老百姓” , 指的“老百姓的生活”,指的“老百姓的思想与感情”。因此,乡村旅游不仅包括有乡村的物质存在的外部环境,更要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广义的乡村人文内涵。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乡村”的内涵,乃至略略考虑一下我国“乡村”一语的语源,可能就不会对笔者一味地使用“风

13、”字感到不耐烦了。如果从旅游者的需求重心来划分,似还可区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当然了,如果从整体而言,中国现在的乡村旅游,理所应当包括现代乡村旅游和传统乡村旅游两个部分,而且这两个部分常常又是不可分离的。关于这一点,应该对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书中“通常是指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的限定给以必要的修正。(七)乡村旅游成长模式在我国,当代乡村旅游的成长,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种模式一一1 、客源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实际是对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是兼有观光的休闲,以“农家

14、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产品为代表。2 、目的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借助于与该乡村自己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或者是“搭便车”形成的差异性产品组合,实际上也是双依托)。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休闲的观光。北京郊区的一些“民俗村”,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的。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依托著名自然 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3 、非典型模式:即,虽然地理位置在乡村,但是产品组合中却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与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其中最突出的,是设在乡村的都市娱乐型的度假村)。其资源优势是

15、在自然环境中的现代创新,其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早年最具代表意义的位于珠海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实际上就是这类模式的,即使从它现在仍然使用的促销口号“住水边、玩水面、吃海鲜”,也不难看出这一点。4 、复合模式:即上面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组成。综观以上 4 种成长模式,不难了解,其实正是居民的(尤其是城市居民的)需求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如果从当前的现状来考察,可以明显地发现,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各种模式中,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也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便是上面所列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其产品构成比较简单,雷同化也比较严重,但是却比较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因为面向的多是就近城市市场,所以摆脱了远距离的竞争);虽然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但是,其发展模式却无可指责。(八)对需求的适应类型对应旅游者的需求与选择,乡村旅游又表现为下列的 7 种类型(以类型的关联度排列)一一1 休息娱乐型:以休息娱乐为主,其中以一般性“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