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一 选材用材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6089261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一 选材用材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一 选材用材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一 选材用材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一 选材用材学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一 选材用材学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一 选材用材学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一 选材用材学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一 选材用材学案(含解析)微案一素材积累微点突破一挖掘课本内容一写作文就发愁,总感觉无话可说。素材呢?怎么这么难找?其实,距离我们最近的素材,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不是吗?从小学到高中学过的课文,有那么多,为什么不能成为写作关注的对象呢?每一篇文章,都有着丰富的内容;每一个角度,又都可以让思维拓展。了解作者,我们不仅要知道他的生平,更要理解他丰富的个性;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不仅要清楚他性格的典型性,更要体会其独特的现实视角。“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如果我们能够走进课本,并将课本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样可以打造精品素材。示例:材料中的

2、英美军方只考虑加强幸存飞机弹痕多的部位,却忽视了弹痕少的部位,事实上,如果弹痕少的部位受到重创,战机将很难有机会返航。这充分说明:看问题必须全面,分析查找原因时,不能片面思考。纵观历史,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赤壁之战中,曹军将战船相连,他们只考虑到整体的战斗能力,却忽略了个体的机动灵活性。结果,对方采用火攻,曹军一败涂地。中国革命史上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都是因为忽视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给当时的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样的教训极其惨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的句子:“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是蔺相如向其门客讲的话。句中的“两人”一是指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的武将

3、廉颇,一是指有勇有谋的文官蔺相如。国家的强盛,离不了文武人才,如果缺少一方,国力很难全面提高,国富民强的梦想最终将难以实现。(节选自2018年吉林考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漫谈)分析:考生巧妙运用课本中的素材证明论点,用赤壁之战证明“全面地看问题”,用廉颇蔺相如列传证明“文武兼具,全面治国”的观点,选材精准,分析到位,实属难得。微点突破二体会经典意蕴经典永远是经典。一些经典人物、经典事件、经典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我们的写作。选取经典素材,嵌入写作之中,能够让阅卷者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底蕴。经典是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的精华。每一则经典素材,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而在写作时,可

4、以根据写作中心的方向,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角度,建立起素材与中心之间的联系,从而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挖掘经典的内涵,需要以客观辩证的思维,以矛盾对立的观点,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走进经典,用灵巧的双手,写出丰盈的内心,一定会为考场作文增辉。示例:如果人能自我提升到君子的角度,便可越过晦涩曲折,看到其中的简明与丰富,在语言有时虚伪的时代,有种可贵的诚实。湘水之畔的人们不善于隐藏情感。屈原问詹尹“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还算含蓄,不多久就压抑不住,大呼“谁知吾之廉贞?”听者并不用揣度,就了然其心。人与人之间真诚,自然生发出默契,是故詹尹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而渔夫则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言语直白

5、,很轻意到了“不可说”的境界。(节选自2018年江苏考生荆韵湘语)分析:以屈原楚辞这一经典文化素材为论据,围绕楚辞内容表达上的特点铺陈开来,对屈原进行深情赞美,彰显出作者高度的文化归属感和人文情怀,使整个内容得到了拓展。微点突破三引申名言哲理名言,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语言的精华。每一句名言,都像春天里的一朵艳丽鲜花,让春意盎然。每一朵花,都有其独特的开放形式,而每一种形式,又都有着超凡的魅力;每一句名言,都有其精辟的思想内涵,而每一种内涵,都会让我们的文章变得文采生动。积累一些观点鲜明、内涵丰富的名言,深入体会其哲理和寓意,并在写作时巧妙地运用到文章中去,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写作方法。具体运用中

6、,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简单改写,抑或合理想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展示深厚的文学素养。示例:“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两千多年前,儒家先哲孟子就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诚哉斯言,观及今日,我们常以“可持续发展”为口号,为国策。然而,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吗?我们早已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洪潮中涉得太深,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从西北复袭而来的荒漠化,从东南蔓延开来的红漠化,还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这些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吗?非也。因此,我们必须为沙尘暴、雾霾担责,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种下的“果”。如果,连生存都无法得到保障,我们如何去谈改革,谈发展?是以言

7、之,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节选自2018年广西考生守住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分析:先以儒家先哲孟子的名言引入,然后引出对话题的理解,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而从反面论述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危害,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充实了文章内涵。微点突破四关注时事热点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环境里,大事、小事,天天都在发生。很多热点事件,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生活中的正能量;也有一些事件,揭示出现实中的矛盾。而这些事件,又都与高考作文命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聚焦热点事件,剖析社会内涵,展示个性认识,是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个重要方向。既然是热点,就一定要在写作时展示出热度,让阅卷者充分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示例:拨开迷雾,

8、才能揭示本源。前不久,美国挥舞大棒对中国制裁。表面上看是因贸易逆差造成的,只要做出让步,事情就能解决。透过商贸大战的硝烟,我们应看到其真实目的是扼阻“中国制造2025”。其制裁“中兴”的手段是禁售关键技术“芯片”,因为我们没有“中国芯”。当本质呈现面前,人们才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受制于人。于是中国加快了“中国芯”研制的步伐,牢牢掌握主动权。我相信,“中国芯”一定会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起律动。(节选自2018年辽宁考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分析:选取了美国挥舞大棒制裁“中兴”这一热点事件,以这一事件发生后人们对这一事件的清醒认识为突破点,表达了“拨开迷雾,才能揭示本

9、源”的观点。微点突破五赏析影视作品影视作品,一直深受青少年喜爱。每一部精彩的剧作,都能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高度震撼。写作相关的主题时,选择典型的影视作品为素材,会给文章增加一种强烈的生活色彩。此类素材的范围很广,选择时难度也不大,需要平时注重积累,并在积累中进行深刻理解。示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6年,你记住了什么?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发,“十三五”规划发布,还是“全面二孩”正式实施?我记得的是一部纪录片。2016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上,我国导演王久良拍摄的纪录片塑料王国获得新人单元评委会大奖。然而,没有人为此感到高兴,更多的是眼泪和思考:中国竟耗资一百多亿美元来进口世界过半

10、数的未经处理的废铜、废纸及废旧塑料。这些垃圾散布在从北到南的30多个大小乡镇,由几乎没有任何防护设备的工人用手完成了粗糙的分拣。接下来,清洗垃圾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无法再利用的废弃垃圾在农田边焚烧,黑色的浓烟散发刺鼻的气味。这些村庄里,地下水已经无法饮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罹患癌症(节选自2018年四川考生山青水绿铺远路)分析:本篇作文以纪录片“塑料王国”中的相关情节为背景进行分析,表达对“用污染换发展”带来的后果的反思,令人触目心惊,引起人们的深思,加强了文章与现实的结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论语子罕:“勇者不惧。”道德经:“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礼记

11、中庸:“知耻近乎勇。”对于勇,你有怎样的认识?请选择恰当的角度构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请根据作文立意挖掘三条课内素材。答案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与鲨鱼斗争的经历,体现了勇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体现的便是“勇者无惧”的品质项羽之死中项羽乌江自刎,印证了“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观点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一位先生上前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流浪汉拒绝了。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但他们拒绝了

12、。”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为你的作文确定立意,引用名言哲理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答:答案难道对拒绝工作的流浪汉仍施以物资援助,才算是善良吗?非也。茨威格曾说过:“同情有点像吗啡,在最初的时候的确能缓解痛苦,但长久以往却终致堕落。”别将同情沦为善良,别用这种自以为是的善良去毁了别人一生。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连行善也趋向功利化了。我们只以“见效快”作为检验行善的唯一标准,却不再思考受善者长久的未来。巴菲特曾在一次访问中直言:“我愿意将我的全部财富捐给慈善学校,但我拒绝为四肢健全的乞丐留下一个硬币。”巴菲特的做法,我们能理直气壮批判其“不善良”吗?同样,材料中那位先生的做法,我们能冠以“恶意”之名吗?他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让流浪汉醒悟,让他们以自己的双手换回安稳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