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087861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说明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为大学毕业生,有必要了解历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历年的情况对我们就业做出正确的决定有很大的帮助。1、调查时间:2011.72011.92、调查方式: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3、调查对象:高校大学生4、调查目的: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提供

2、相关有价值的信息,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二、调查内容第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据我国教育部统计,从2001-200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如下表显示:表1-1 2001年至2006年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 年份毕业生人数(万人)就业人数(万人)未就业人数(万人)百分比 %数据来源2001114102.611.490经济参考报:2003年:100万大学生待业20021451162980新华社:全国高小2002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0%2003212.2148.563.770中国青年报:2003年至2005年普通高校不用说的平均就业率2004280204.475.6

3、732005338245.492.672.6200641328912470国务院召开2007年全国高校不用说就业工作会 从表可以看出,每年的毕业生在增加,而未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尤其是2003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没有超过74%,原因在于,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340.87万人,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413.42万人,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556.09万人,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719.07万人,2002年全国

4、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903.36万人,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1108.56万人,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1333.5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1561.78万人。与此同时,供需反差较大,社会需求相对不足,自1999年开始招生规模的无限扩张与社会有效需求数量的严重脱节,据全国各地人才市场统计,“2001年全国人才需求约387万人,2002年全国人才需求约605万人,2003年全国人才需求约862万人,2004年全国人才需求约990万人,2005年年全国人才需求约1180万人,”因此,形成“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格局,竞争激烈,另外,随着

5、扩招人数的增加,毕业生的绝对人数逐年增长,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人口出生的第二个高峰期,社会劳动人口增速过快,计划体制下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相脱节,与毕业生就业期望相关等等。2011年6月毕业的63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和2010年没找到工作的200多万往届大学生一起涌入人才市场求职竞争,竞争极其惨烈。2010年6月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中,到2010年10月底还有至少300万还没有找到工作;而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中至少160万的工作职位相当于中学生直接就业的职位,也就是至少460万大学生陷入了就业十分艰难的状态。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由于今

6、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总体情况就是所有职业能力不能达到前20%优秀程度的大学生,一毕业就会成为非常无助、非常弱势的社会底层。第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1、学校盲目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蔡克勇认为,一般说来,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应不高于或略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但由于有些地方盲目扩招,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实际已经超过了8%,有的地方更是高得离谱。这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扩招挽救了一些面临生存危机的高校,使个别办学条件差的地方院校起死

7、回生。有些高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有了学生就有了学费,把规模扩张看成是“救命稻草”,于是拼命增加招生指标,不顾现实条件甚至违规违纪,擅自扩招。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9年200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因为招生数量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校生

8、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地方,扩招后高等教育的经费并没有增加,一些高校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2、大学生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之所以就业难,主要原因是出现结构性矛盾,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培养的大学生并不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大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并且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

9、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作为人才培养重要来源的高校,长期偏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造成了白领、管理者居多的倒金字塔型。但人才资源市场并不需要这么多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白领,供大于求的必然结果是各地经济劳动力剩余,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3、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过程中,但是家庭、大学生本人对就业的期望值并未适应这个转变。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当国家干部,有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高薪、大城市仍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

10、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也不愿意“屈就”, 即使大多数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也都不愿回农村或基层单位就业。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追求高收入和高消费的生活,思想浮躁、消极,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寄希望于拉人情找关系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生做起,踏踏实实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我国大西北这样的边远和相对落后地区,众多的私营和乡镇企业,广大基层部门十分缺乏大学生。调查显示: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

11、时,选择外企的比例最高,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选择外企的比例依次下降。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高于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详细图例、数据如下表:表2-2 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比较 地点单位性质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农村民营企业 5.13%5.47%7.78%,9.83%国营企业14.42%20.00%22.77%20.22%外资企业43.91%36.79%27.67%27.27%私营企业5.45%5.85%5.19%7.05%合资企业9.94%10.00%11.24%12.24%政府机关17.95%16.98%17.58%16.33%自主创业3.21%4.9

12、1%7.78%7.05%4、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因此,大学生没能受到企业的青睐,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也是一大因素。第三部分、给出

13、的建议1、控制高校的扩招规模,调整高校的结构质量说到底,质量才是高校的生命。不抓住这个命脉,大学谈什么发展?谈什么一流?因此,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普通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等,都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2、培养灰领解决学生就业压力要引导大学生以及家长,对专业选择和求职目标要有正确的认识。决定一个人职位的,往往不是想要什么,而是市场需要什么、学生本身能力和特长是什么。高职院校应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重视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及敬业精神

14、的培养。专业设置与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劳动部门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实行学业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将近一半的城市人口的就业机会是由制造业提供。目前,中国制造业已拥有一定的竞争力,而灰领是生产分工中的重要阶层。灰领人才在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持续发展中成为稀缺资源。因此,造就灰领人才,对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型矛盾将起到重要作用。3、调节就业心态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因期望值过高而找不到工作。相比找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岗位的企业更多地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地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范围。 4、加强实践能力各高校应增加实践的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运用外语和电脑等现代技术的能力等,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