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导学案人教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608551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导学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导学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导学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导学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导学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导学案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23马说班级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朗读、背诵课文。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资料链接1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

2、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3写作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

3、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4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自主学习一、正确注音:祗( ) 骈( ) 食( )马者 尽粟( )一石( ) 槽枥( )二、理解字义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

4、古今异义 虽 称 等 安 策道 通 临 是 或3辨别文中虚词的用法: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可以不译 之A结构助词“的” B代词 C不译 D动词,去,往 其A代词代人或物他的它的 那种 B反问语气词难道C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三、翻译句子(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探究本文的思想内容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巩固提升一、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指什么?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托物寓意。二、拓展延伸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课后反思最新精品语文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