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练3广东省百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080315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6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练3广东省百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周练3广东省百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周练3广东省百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周练3广东省百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周练3广东省百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练3广东省百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练3广东省百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百校联盟2017届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李凭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但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北京人及其文化

2、等。可见,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最早并不是在被后人视为中心的中原出现和扩散开来的。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的联合与战争,正是不同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集中反映。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来的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由于统治范

3、围与实力的限制,夏、商、周等王朝的政治中心具有局限性。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强劲起来的时候,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形成。不过,春秋争霸的实质是政治势力的逐步归并。秦国在西方,代表中华大地西部的文化。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从而一统天下。这样的统一,是中华大地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碰撞、融汇的过程。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隋唐之后的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仍而破政,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成的河北地区。当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如隋

4、唐时期,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但是也有其利,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时全局的掌控。随着东西南北中的演变,政治中心就不断发生位移。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

5、一项是A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有多个,渭水流域只是其一,元谋猿人、北京人所出现的地方也可看作是其发祥地。B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日渐突出,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为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古代的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两者有时会重合,有时又会分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运输物资需要巨大成本。D中国古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可义总想寻求平衡,导致在寻求经济平衡的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社会成本。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各地中华先民都创造了绚丽的文化,但由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各地文化最后都汇聚于中原,再经此地向各地散发。B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

6、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联合与战争,表现出这一地区的不同文化得到了交流、产生了冲突。C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之后,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出现,而此时,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程强劲。D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是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而凿通的,流过的地区与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并不完全相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文化交流。B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出现了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形成了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C秦国在中华大地的西部,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最终一统天

7、下,这是西部文明战胜东部文明的结果。D隋唐之后,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至江南,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北方地区没有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新华日报记者鹿琳沈峥嵘)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2016年12月13日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

8、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30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10:01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

9、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水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107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92岁高龄,但每年12月13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这是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第

10、90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73602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今天,

11、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白鸽放飞,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B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C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解说有力

12、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D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高三学生彭抒文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并表示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B107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C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D松冈环女士先后90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

13、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E无论是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的诗文,还是各界代表的发言,他们都传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历史要牢记,中华要崛起。6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移栽游睿办公室里放着一盆盆栽,植株矮小,模样普通,常大年却异常珍惜,天天施肥浇水,一有空还端着这株植物仔细欣赏。但盆中的植物似乎并不领情,耷拉着枝叶一副有气没力的样子,宛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常大年为此忧心忡忡,特意到农业局去请教植物专家老严。老严一看这植物,当即说这么个破玩意儿你扔了算了。常大年说,

14、怎么能扔?这盆盆栽意义重大。我来找你,就是要救活它。到底有什么意义,说了我就给你支招。老严说。常大年看着盆栽,叹了口气,就给老严讲起了它的来历。两年前,常大年到山区采访。那里海拔较高,土地贫瘠,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途中,常大年遇到了小光。当时小光读小学四年级,非常懂事,除了读书,还要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可从出生以来小光一直没见过自己的父母。常大年问小光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小光说就是希望您能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过一次年。常大年被感动了,专门策划了一期节目,千方百计让他们一家人相聚。当看到这家人阔别10年后温馨相聚的场面,常大年再次被感动了,于是在他的努力下,小光的父母在家乡镇上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

15、一家人从此不用再分开。常大年离开那里时,小光一家人都来送他。常大年问小光,你高兴么?小光点着头说高兴。后来小光的爸爸非要送常大年一些土特产,常大年拒绝了,自己却挑了一株山上的植物,就是现在这盆盆栽。常大年说,每次看到这株植物,都能让我倍感荣耀。你说,这株植物意义重大不?老严说,重大,相当重大。不过,你要真心救这株植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盆子里装上它生长地的土。常大年说,不就是原来的土壤么,这有何难?常大年立即带着这盆盆栽直奔山区,找到了当初给小光父母提供工作的工厂。但厂区负责人告诉常大年,小光父母已离开了工厂。又出去打工了吗?常大年无不担忧地问。那倒没有,好像他们开了个小超市,就在学校旁边。常大年顿时舒了口气,连忙驱车到镇上的学校门口的小超市。小光的妈妈连忙热情地招待常大年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