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读”去 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070864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读”去 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读”去 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读”去 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读”去 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读”去 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读”去 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读”去 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全部要重视朗诵。要让学生充足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新课标给我们语文教学指出的方向。“读”作为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授和老师的青睐。一、在自读中感知,有“引导”老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全部要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关键点,再提供合适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老师就是不敢相信孩子,认为和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

2、老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老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因为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索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她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所以老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索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最好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我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并不急于对课文

3、进行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关键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并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能够经过联络上下文的措施来处理。正因为我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她们独立思索、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小组讨论中很剧烈,气氛相当活跃。正因为我给了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索的时间,所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了解也是很深刻的。二、在精读中领悟,要“点拨”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要

4、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她们自己动脑筋,常常比较、琢磨,养成习惯。”课文内容及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经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经过阅读和思索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老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老师应该依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关键、有目标地给点拨、引导。引导她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琢磨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示的思想感情。当然老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老师的“点”必需“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需“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5、。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复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何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复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存在问题,假如这时老师对她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了解,但这种了解是老师强加给她们的,而缺乏本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立即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初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她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演出读,经过多个形式的朗诵,让学生充足进人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愉快,

6、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他人发明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愉快。”这种感受显然是老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成的。三、在诵读中表示。重“感悟”真正的阅读,是和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老师讲解、分析基础上取得的感悟往往缺乏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重复诵读。所以老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诵的机会,经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诵,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成“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

7、感人的文章,我引导学生在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她们依据自己的了解确定朗诵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诵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她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好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她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醉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情之中,我发觉有多个儿童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和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小学语文教学就要“读”来“读”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让她们在读中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语文教学就要从“读”来“读”去中去把书面文字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升学生了解、利用语言的能力。为以后语言交流和文字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