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06928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作者:许正斌 张宇翔来源:粮农智库 2018年第21期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其中明确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从总体上看, 当前我国粮食产业正处于乘势而上、革故鼎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和新时 代新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已有发展基础上,全面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 革,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 全保障体系,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一、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推

2、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选择。人多 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以占世界g%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始终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产业的基础依然薄弱。从供给看, 我国水土资源相对紧缺,不可能将所有资源用于粮食生产, 目前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已逼近极限, 生态建设、城镇建设等还要退出部分产能,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 口粮绝 对安全的前提下,仍然需要适度进口部分粮食进行品种调剂。从需求看,受人口增长、生活质 量改善、城镇化水平提高、消费习惯和人口结构改变等因素影响, 我国粮食需求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还会持续增长

3、。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初步预 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为66000万吨左右,粮食产需缺口约5000万吨,结构 性矛盾和质量安全问题仍较突出。此外,从生产风险看,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一旦遇 到大的灾害,粮食就有可能大幅减产。因此,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加快粮食产业向 高质量发展迈进,有利于夯实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粮食供给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第二,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实现乡村振 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基,抓好粮食生产是农业生 产的首要任务。200

4、4 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粮食产量总体上保持持续增长 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 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升,推动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与此形成鲜 明对比的是,世界主要出口国的粮食生产成本增速平稳,近年来价格持续回落,导致国内外粮 食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差距扩大。虽然国内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国内外粮食价差扩大, 导致进口大幅增加, 国内粮食库存激增, 出现了粮食产量、进口、库存“三量齐增”的现 象,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此外,近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 例维持在68%左右,但粮食

5、产值占农业产值(不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的比重仅为36%,加上 粮食深加工率不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粮食产业资源综合效益较低。因此,推动粮食 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从重视粮食生产向全产业链开发转变, 提升粮食产业市场竞争力,形成优质高效的粮食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 收致富。第三,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 活需要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粮食工作看, 民 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

6、群众对粮食消费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 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由吃饱的矛盾转变为吃好的矛盾。一方面, 我国粮食品质总体不高,特别是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较少,主食产业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消 费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受耕地重金属污染和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影响,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一些地区存在粮食重金属、真菌毒素、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此外, 我国粮食增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农业投入品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导致农业面源 污染日益严重,西北、华北等地区地表水过度开发并引发了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含水层枯竭、 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7、这些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美好生态 的向往。因此,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粮食生产调结构、转方式,增加优质安全产品 供给,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消费的需求。一、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备有利条件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已经明确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全社会的共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在干部配备上 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 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这是对“

8、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具体要求,成为顶层设计层面的重 大政策导向,为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凝聚起了强大的政策合力,提供了有力 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今年6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 (以下简 称规划),细化实化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工作重点,对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健 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推动粮食产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等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部署了一 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为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明确了路径和抓手,随着规划的 深入实施,将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第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推动粮 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我国正处

9、于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未来5 年,我国总人口将超过14亿,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美元,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消费层次将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 中高端消费将会快速增长,粮食消费需求结构将发生积极变化。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 提升, 口粮人均消费将稳中有降,副食品消费仍处于上升时期,特别是反映生活质量改善的 肉蛋奶等消费需求将继续增长,人均粮食消费总需求将继续增加,优质农产品和农业多功能需 求显著提高,将为粮食产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供强劲动力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 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中消费能力强的城

10、市居民群体数量增加,必然会扩大 主要农产品需求,不仅新增城镇人口会增加粮油糖肉消费,随着城乡居民交流日趋增多, 电 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影响扩大,农村居民的商品性消费习惯将逐渐趋近城市居民,对主要农 产品的购买性消费需求日趋增多。城乡居民对粮食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将引领供 给创新,为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第三,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为推动粮食产业 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富 农政策有力支持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推进粮 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

11、进展,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明显增强,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农业生产布局逐步优化,粮 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迈出 实质性步伐,优质农产品生产布局初步形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 用系数提高到0. 52,提前三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设施装备和技术支撑更加有力, 建成高标准农田5.6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 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6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适度规模经营格局初步形成,新型经营主体总量 达到850万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40%。此外,各

12、地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做 法,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 践经验和路径参考。这些成就和探索,为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为稳固的物质基础 和制度保障。三、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第一,把握好着眼当前和谋划长远的关系。随着国内粮食连年增产、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 持续上升,加上粮食消费需求增速减缓、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下跌、粮食进口增加, 当前我国 粮食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库存大幅增加,不仅导致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困难,而且 导致下游产业陷入困境、财政负担日益沉重。但是,从长远看,受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 弱等因素影响

13、,粮食生产持续增长潜力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仍将保持增长,我国粮食供求偏紧的趋势不会改变。因此, 决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就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决不能因为推进结构性改革就简单地 压缩粮食生产,需要妥善处理好近期和长远的关系。近期要重点解决粮食阶段性供大于求的问 题,一方面,引导农民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另一 方面,调动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加快消化粮食库存。在此基础上,要积极谋划解决长远 粮食供求偏紧的问题,把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基本方略,确保需要时粮食产得出、供 得上;完善种粮直接补贴

14、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确保需要时农民愿生产、能生产。第二, 把握好口粮安全与食物安全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 化, 口粮消费所占比重下降,肉、蛋、奶、菜、果、水产品等消费增加。 口粮作为城乡居 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替代性弱,需求弹性较小,而肉、蛋、奶、菜、果等是生活质量改 善的副食品,替代性强,需求弹性较大。 口粮与副食品之间, 既有替代关系,也有竞争关 系。一方面,副食品消费增加, 口粮消费量将相应减少;另一方面, 肉蛋奶生产需要玉米 饲草等饲料,瓜果蔬菜种植需要土地,存在与口粮争地的矛盾。因此,要树立大食物的观念, 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统筹考虑

15、食物安全,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首先要保 障口粮供应充足,确保城乡居民买得到、买得起,这一点应当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和政策核心, 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和核心。其次,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引导肉、蛋、奶、菜、 果、水产品等副食品生产,推动食物结构多样化,减轻口粮生产压力。第三,把握好粮食总量 与品种质量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 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食物消费已处于由“吃得饱”向“吃得好” “吃得安全”转型升 级的阶段,对粮食品种和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 重粮食、食物的品质提高和质量安全,实现数量

16、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 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 以现代营养理念为引领,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加快构 建现代粮食和食物产业体系,进一步丰富粮食和食物花色品种,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另 一方面,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 肃的问责,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着力提高粮食和农产品质量 安全水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第四,把握好国内生产与适度进口的关系。 过去我国长期坚持粮食基本自给,虽然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付出的经济成本和资源环境代 价沉重。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国内外粮食供需趋势看,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缺乏比较优 势,完全依靠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和食物消费,既不可能,也无必要,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剂 品种间余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对外经贸合作加深、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 掌控境外资源和农产品进口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 国际市场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