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测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068387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测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测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测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测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测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测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测试卷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模块综合测试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网友爆料称在K1063车次火车上,一群大妈在火车上互飙广场舞,气氛很热烈,乘客纷纷掏出手机拍摄。但坐在车上的一位老大爷全程_,视而不见。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_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不管你承不承认,你我总是会被某些美好的事物吸引,_,流连忘返,乐在其中,以致“无法自拔”。A目不窥园目不转睛目不斜视B目不斜视目不转睛目不窥园C目不斜视目不窥园目不转睛D目不转睛目不窥园目不斜视答案:C解析:“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形

2、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根据第(1)句中的“视而不见”可以确定应填“目不斜视”;第(2)句强调学识;根据第(3)句中“被某些美好的事物吸引”可以确定选“目不转睛”。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西方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B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C在此次

3、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D昨日,“爱重庆”微博上发布了一组照片,该微博称渝中区有一处天桥,桥的一端从地面连接到另一栋楼的13层。该微博发出后,引发了网友对该天桥所在地的各种猜想。答案:D解析:A项,“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句式杂糅,一种表达为“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一种表达为“但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B项,句意不明。前半句有两层意思,“这种观点”指代什么不明了;C项,“赢得的”与“胜负”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胜负”可改为“胜利”。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

4、恰当的一组是(3分)()粽子是一种时令美食,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据文献记载,唐宋以后粽子名目逐渐繁多,形状和内质也不尽相同。_。据说盛唐时期返回日本的遣唐使曾写下“端午榴花照眼明,村庄儿女啖香粽”的著名诗句,表达了他们对在中国生活的那段时光的深切怀念。从内质看,粽子的馅儿也是花样翻新,有枣、核桃、莲子、火腿等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其将簪艾一枝”写的是用艾叶浸米裹成的艾香粽子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粽子还凝聚着一种深挚的异国情结从外形看,粽子大致可分为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等风流皇帝唐玄宗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赞美的是当时盛行一时的九子粽子如果其中再加上枸杞、陈皮

5、、姜末之类营养就更丰富,而且芳香扑鼻A BC D答案:B解析:第句和第句照应上文的“形状和内质”;第句和第句是对第句和第句的具体说明;而第句则与下文的“异国情怀”相呼应。4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1)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2)明月松间照,_。(王维山居秋暝)(3)雕栏玉砌应犹在,_。问君能有几多愁?_。(李煜虞美人)(4)子在川上曰:“_,不舍昼夜。”(论语)答案:(1)谈笑有鸿儒(2)清泉石上流(3)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逝者如斯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7分)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

6、,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

7、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卷三一)

8、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B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C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D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答案:D解析:原文标点: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武”是东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B“世祖”是东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庙号。C“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

9、将用的兵符。D“后汉书”是一部由史学家范晔编撰的编年体史书。答案:D解析:不是编年体史书,是纪传体史书。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虽不是行伍出身,但却有勇有谋,杀纵兵扰民的将军萧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B杜诗担任地方长官时把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上,爱民帮民,让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将他比作父母。C杜诗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顾全大局,为了封赏功臣,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为皇帝献言献策,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诚之心。D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以致

10、死后无葬身之地。答案:C解析:“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只是有愿望,因皇上不许,最终没有让出。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4分)译文:_(2)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4分)译文:_答案:(1)(这种做法)使用的人力少,收获的却很多,百姓觉得这样很便利。(4分)(2)先前魏国的公子无忌,威德远播邻国,仍要借助兵符才能解救对赵国的包围。(4分)【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是河内汲县人,年轻时很有才能,在郡里为官担任公曹,以公平著称。更始年间,被大司马府征召。建武元年,一年之中连升三次官职到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

11、干不法之事,在城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扰。杜诗晓谕萧广,他仍不改悔,于是杜诗就杀掉了萧广,回京后把情况奏报给光武帝。光武帝召见了他,赐给他仪仗,又派他到河东巡视,去招降和诛杀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调集部署郡中士兵,带领骑兵突击贼兵,杀死了杨异等人,贼兵因此被消灭。拜授为成皋令,做了三年官,政绩十分突出。又迁升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俭朴,施政清正平和,靠诛杀强暴的人建立威望,(他)善于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又设计制造水排,铸造农具,(这种做法)使用的人力少,收获的却很多,百姓觉得这样

12、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墙,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丰足富裕。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称赞他说:“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不应长期担任大郡长官,请求降职,用来把职位让给功臣。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请求。杜诗喜欢推举贤才,多次举荐知名人士清河人刘兢以及鲁阳重崇等人。当初,法令制度还非常简单,朝廷还只是以皇帝的玺书调兵,没有虎符作凭信,杜诗上疏说:“臣下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对此极慎重。依照旧制,发兵都以虎符作凭信,其余的征调,仅用竹制的令牌。符信会合无误,作为信用,这是用以证明国家的命令,表示重视,加强威信的。先前发兵,只是用玺书,有时用皇上的命

13、令,如果有奸邪的人欺骗作假,也无法知道,我认为军事行动还在进行,贼人尚未消灭,从各郡国征调军队,应该慎重,可以设置虎符,以断绝奸人作恶之源。先前魏国的公子无忌,威德远播邻国,仍要借助兵符才能解救对赵国的包围。如果没有如姬的杀父之仇,那么公子无忌救赵也不会成功。事情应该复杂,就不可以减省,繁费出于不得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杜诗上书奏报,建议被朝廷采纳。 杜诗虽然在外地做官,仍然尽心于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论和好的建议,都随时进献上奏。任官七年,政令教化大为推行。建武十四年,因为派宾客为弟弟报仇,被征召问罪,正巧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奏说,杜诗家中贫困,没有田宅,死后没有地方下葬。皇上下诏在郡中

14、官邸治丧。并赐一千匹绢办理丧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0分)最后一片芦苇 东方樵 日日坐车经过那片公路与铁路之间狭长的洼地,都没怎么留意。而深秋,人把高的草丛上,却亮起一片如烟似雾的白花,这才知道它原是一片芦苇。从此每当通勤车走过那里,我都要凭窗深深地凝望。 一茎芦花在秋风中招摇,也许不算什么,但白茫茫的一片,就算得上是风景了。我很奇怪,芦花的灰白,是冷的色调,却不使人望之而生寒意,倒显得暖暖的。它轻柔蓬松得像一团梦,一个季节就躺在这样的梦里,由是少了些许刻板和肃杀,多了些许灵动和温软,这或许是最有韵味的秋光。同处于一个季节,由芦花我最先联想到的却不是菊花,而是不同时的油菜花,这恐怕得归因于芦花和菜花某种性气上的酷似:纯然一色,群集为景。芦花之美,正得益于此。不过,较之菜花,它更具有一种淡泊、安详、散逸的风韵,因而更加叫人心仪。可能是西风太过强劲的缘故,那片芦花微微地往东斜倾,瘦茎稍带一点弧度,而白羽似的花像旗帜一样横飘,偌大一片芦苇没有一点纷乱之象,清爽得像一个天庭饱满、神清目朗的老学者梳理得很顺的头发。我想起帕斯卡尔那句尽人皆知的话,这话他该不是面对着一片芦苇才灵感突发而想出来的吧。 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