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反思_3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054504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杨》教学反思_3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白杨》教学反思_3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白杨》教学反思_3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白杨》教学反思_3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白杨》教学反思_3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杨》教学反思_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教学反思_3(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杨教学反思白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阅历,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白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白杨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楚、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摩挲、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像之处。 2 体

2、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教学打算: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与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老师为同学们打算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教学过程: 其次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楚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摩挲、介绍、边疆 、陷入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明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明是什么意思,说明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3、生思索: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探讨一下。 抓住表明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望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懦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探讨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像之处。 ()老师出示课前打算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 西部须要开发,祖国须

4、要建设,那么须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妙。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1 学习本文的最终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望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3)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

5、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静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将来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实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白杨 教学反思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注意培育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实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

6、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 基于以上的相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子。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化理解句子含义,我实行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工夫,在课堂气氛上专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改变引发学生质疑、探讨、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

7、对话,和作者沟通,与老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事实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毅,不懦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相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终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奇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深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

8、,不仅使学生驾驭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驾驭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动身,紧跟学生绽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加”的主动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胜利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须要全部绽开探讨,要找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白杨教学反思2一、留意采纳,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方法。 出示课题后,师:预习了课文,同学们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9、。 师边出示课件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边说:这就是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莫非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情境的创设,将白杨与它生长的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显明的对比。既让学生对白杨有个初步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让师生在上课之始,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二、把重点、难点用直观的图例呈现出来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明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中,通过让学

10、生看三组画面,思索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留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深思”“微笑”,也简单领悟了。白杨教学反思3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奇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化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动身,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 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 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

11、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根据“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相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 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引疑的方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主动思维( 概括) 活动,相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详细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化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念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观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

12、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化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奇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一、胜利之处。1. 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上下了一些功夫,以表扬、激励为主,比一比,看谁在课堂上谨慎爆满,主动开动脑筋,问题回答的好。这样一激励,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就发挥作用了,课堂表现都很好。2.留意视察学生的反映,刚好调整自己的提问、启发方式。如:我问:“一棵高大的白杨

13、树是什么?几棵小白杨树是什么?”一名同学理解的不正确,举手的人也不多,看得出我的提问不恰当,于是,刚好换了一种问法:这棵大树指的只是爸爸一个人吗?还指那些人?我刚刚说到这里,学生已经高高的把手举起来了。从这个问题中可以看出,老师在语文课上仔细视察学生的反映,刚好调整提问方式是多么重要。二、不足之处。1 课堂上对意想不到的问题处理的还不够志向。如:读完戈壁滩的景色描写后,让学生谈感受,我觉得这个问题简洁,就叫了一个很一般的学生,我满以为出不了什么差错,结果她就说出一个让我出乎意料的答案:“戈壁滩很漂亮。”当时我一听,心里一个咯噔,怎么能是漂亮呢?不对。心理虽这样想, 嘴上却没有评价,只是重复一句

14、:“是漂亮吗?”下课后,我想:假如我当时这样评价一下会弥补不足:“是啊,你的观赏角度独特,漂亮是分好多种的,戈壁滩有一种什么样的美?”这样一问会使这位同学接着思索,而不至于使她不自然的坐下。从这一问题的处理上看,我的启发、引导、评价还是运用的不那样敏捷,老师反应也不够灵敏。2 对文中爸爸的两次“深思与微笑”处理的还不够深刻。主要是对第一次“深思”没有很好的体会,在肯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一个“深思”的理解。在备课时打算得很充分,但上课时间不够了,就省掉了。 白杨教学反思4虽然此次上白杨礼赞特别仓促,但还是收获不少。 首先,确定给学生讲什么是重中之重。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的不用讲,简洁提点一下,重点是要讲

15、出超越学生初感的内容。这就须要老师本身要对教材有专研,能读出自己独到的体验。此外,老师还须要有广泛的涉猎,能够找出文章当中最值得讲的内容。 其次,思路清楚,连接自然,过渡语精炼而又富有文采,给人一种如行云流水之感。要做到这一步相当探究老师自身的底蕴。此次上课,思路清楚做得比较到位,但连接不自然,间或还出现了断片,这和我平常的上课习惯密不行分,以后肯定要多多留意。 再者,我始终认为语文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学问,它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那么,语文课则有表演课的特征。一篇篇文章,或描绘自然风光,让人领会大自然的风情万种;或抒写人间真情,直抵人心,触动我们的心灵;或阐发哲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的心灵以安慰作为语文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融为一体,感染学生的心情。这就涉及到老师的肢体语言是否表述到位,语音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除此之外,一个语文老师的一般话和粉笔字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终,鉴于以上分析,对自己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每天至少练字和一般话各非常钟,尤其是练字。要多看关于教化教学方面的书,撰写教学探讨,力争做一个探讨型与上课型兼而有之的老师。 每次上完课要写教学反思,每周进行一个教学总结。 周末和寒暑假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