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050604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5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飞来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登飞来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登飞来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登飞来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登飞来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飞来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飞来峰》教案(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1(2115字)【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2、赏读品析:以诗言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3、回味人生:书写壮志,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走进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导课:在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今天我们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诗篇?二、推测诗人,品题目(一)诗人登上飞来峰,猜测诗人是以何种气势来“等”飞来峰的?他会写到什么内容?孔子曰:登高必赋。登飞来峰是北

2、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当时年仅30岁,也是诗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飞来峰被人们称为是“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二)诵读古诗,悟气势。(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2)感悟诗人磅礴的登高气势。(学生自由读,教师点拨,教师范读,学生再读)(三)走进文本,品意境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运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点:峰、塔、云、日等)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用了“闻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三、以诗言志,悟哲理。

3、师: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志向,诗中哪句话强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呢?“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师:诗人借助“浮云”,想要表达什么?(在政治上高 瞻远瞩和不畏邪的勇气和决心)总结:作者借“登飞来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飞来峰和千寻塔,有巧妙的加入联想,抒发了一个政治改革家,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与斗志,让我们重新领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追寻古人,悦人生。诗人借景抒情,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

4、要进入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让我们跟随诗人,赋诗一首:杨柳依依景色幽,闻说九中学子秀。不畏学习压力大,自缘榜上有爷名。不畏课余时间紧,自缘中考轻闯关。不畏学海深似苦,自缘身为青少年。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缘壮志在我胸。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缘豪情在心头。今日来此方得知,国之栋梁显壮志。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最后让我们携带行囊,追寻古人,一起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上课前,我准备了课件。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

5、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我就把重点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小组合作中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为课文配图,

6、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成员之间把“太阳”、“人”、“飞来峰”的位置摆放在一张图片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对_哲理的理解。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在理解了_所蕴含的哲理后,我开始让学生背了背古诗。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登飞来峰教案2(1745字)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两首

7、诗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学会在读中赏析作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

8、高、看得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走进中国名川大山同学们,大家都会出去旅游过吗?那么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山川呢?谁能来说说你爬山的感受?(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来同学们真的去过不少祖国的名川大山,而且爬上的高高的山顶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有一览美景的喜悦,更多的是获得了一次次人生体验。其实古人和我们一样也会去游历这些名川大山,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两位诗人去做一次旅行,看看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怎样的体会?(板书课题,作者)知人论世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

9、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此段内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少陵,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 。(此段内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

10、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朗读1 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反复的朗读。请大家一起读出我们朗读的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按照要求,小组练习,并请小组展示,教师与同学进行点评。全班齐读,教师点评。2 提出读的第二个要求:有层次。请同学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这里讲解划分诗句节奏的标准。以意义为标准。小组汇报情况: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登飞来峰教案3(2969字)登飞来峰是积累运用二中读读背背的内容。教材只要求大致掌握诗意,会背。根

11、据第二组课文导读中提出了学生应具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这一要求,但据观察,学生这一能力急待提高。故我将此课上成了针对这一要求的能力训练课。上课前,我准备了小黑板。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我就把小黑板给挂了出来,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五分钟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12、。合作开始时,学生不知如何合作。经过逐组指导,学生的合作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写出意义后,经过提示,小组成员很愉快的接受了新的任务,为古诗配图。在学生配图中,应及时矫正其中的偏差,如“浮云”和“塔”的位置关系,“人”和“塔”的位置关系,“太阳”的状态等。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这一平使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作业,第六小组的同学竟然很愉快的接

13、受了。最后的五分钟,让学生背了背古诗。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登飞来峰知识点1、2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译文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赏析:第一句,诗人用“千寻”:夸张,从正面充分表现飞来峰和峰上古塔之高,暗示自己立足点之高。第二句,用“闻说”从侧面衬托飞来峰和塔的高耸,巧妙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为下文登高揽胜后的议论、抒情作铺垫。表现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3、4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

14、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赏析:“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浮云”,比喻、双关,既指眼前所看到的云层,又指困难、障碍以及阻挠变法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后两句写景、议论、抒情,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问答题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答: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答:议论抒情。表面

15、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这首诗中,“浮云”一词寓意是什么?答:当时的保守势力和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7.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答: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