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2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050337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笔记2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伤寒论笔记2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伤寒论笔记2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伤寒论笔记2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伤寒论笔记2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笔记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笔记2(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寒论笔记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与其同时代的人物有曹操、刘备、华佗)南阳人(相当于现代河南南阳邓县张寨村,了解他的生平住址的为了解他的方言特征,进而了解其著作中字句的准确含义。),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最早记载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这是当时的心理学家何顒评价“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公元1589年在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中才正式被称为“圣”汉代以前的医书分为医经和经方(包括医经7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经方11家:“包括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熔医经和经方相结合为一炉而于公元200年左右完成伤寒杂病论十六

2、卷。后其学生王叔和整理成10卷伤寒论共22篇,另其著作有脉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未刊录伤寒论的内容,但在千金要方中有较完整的记述。王焘的外台秘要记录了另一版本的伤寒论。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官员林忆、孙奇、高保衡校订了伤寒论,至此伤寒论有了较固定的版本。但是现已绝版。明代赵开美先后刊印了成无己的伤寒论条辨宋云公的伤寒类证金匮要略小字本伤寒论统称为仲景全书(又称翻刻宋本伤寒论现仅存5部。刘渡舟、任应秋、钱超尘于1991年编注了伤寒论校注。宋代同时还整理发行了金匮玉函经共8卷,是伤寒论的别本。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条论于前,会方于后”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伤寒的涵义:1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2狭

3、义: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寒泛指邪气,日本人中西惟中著的伤寒之研究中:“谓邪为寒,盖古义也”。)伤寒论的内容前4篇:“1辨脉;2平脉。是伤寒论中脉学的精华。3伤寒例篇是对外感热病的总论。4痉湿暍是为了和后面的狭义伤寒相鉴别。六经辨证篇10篇共398条。112方可与不可篇8篇。从理、法、方、药的方面来看伤寒论的内容理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法包括治则和治法(治则扶正袪邪的原则,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治法汗、吐、下、和和疏机,解郁结,代表方小柴胡汤,泻心汤诸方、温理中汤、清、消抵当汤、补炙甘草汤,小建中汤。另还有涩色,药食并用、针药并用)方112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

4、药76味药另外在药剂技术、护理知识也有记载。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它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论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并且涉及中医的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创立了六经辨证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这就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国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且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一直延用到今天,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是方剂学发展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喻为众方之袓,因此,伤寒论的问世为中医临症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并且是中医方剂学药理学护理学等等多学科发展的基础。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1

5、六经的含义:后世医家对三阴三阳辨证的总称。2 三阴三阳的本义阴阳气量的多少,太阳大也3份阳明著也2份少阳小也1份太阴3阴少阴2阴厥阴极也、尽也1阴3 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命名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的概念4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病理的经名 病位 病性 病程趋势 太阳 足太阳经、膀胱腑体表 阳性病 初起 阳明 手足阳明经、腑。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阳性病 极期 少阳 胆经胆腑三焦 阳性病 后期 太阴 脾经脾脏 阴症 初期 少阴 心脏肾脏 阴症 危重期 厥阴 肝心包阴症末期阴尽阳生的变化 阴症 5 六经的传经:循经传夫妻传越经传表里传6 六经病的变症:失冶或误治以后,使临床病症发生变化,新病症不能用

6、六经来命名的(治疗原则:“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7 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并病一经症候未罢,另一经病症又起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条件邪气太盛并病、合病只见于阳经直中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8 六经辨证和其它辩证法的关系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1 怎么学和学什么(训词释句,弄通本义;熟读默记,娴熟于心;分析病机,加深理解;上考内难,旁参金本;归纳总结,鉴别对比;学以致用,验于临床;阅读诸经,深入学习;汲取众长,不断进取。)2学辩证用药的方法和思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一概说1 成因风寒外袭或少阴病寒盛伤阳,阳气恢复,驱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2 病

7、位膀胱经、腑,肺部的病变3 太阳的生理经(!)从头到脚循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它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经脉,(2)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3)经别散布于心。腑司气化(1)化生阳气,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化生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三焦向体表输布。(2)参于水液代谢,排除废水,化生津液,使津液输布上承)(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位于下焦,和肾相连。阳气三阳阳气的生成和布达(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在体表不断的消耗,需要借助中焦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来补充能量。)功能(1)温养肌表(2)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3)防御外邪(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

8、固)4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1) 本症1)太阳表症也叫太阳经症:包括a)有汗桂枝汤(二方的适应症、禁b)无汗麻黄汤忌症及加减应用)c)麻桂合方2)太阳腑证:包括a)气分证太阳蓄水五苓散b)血分证太阳蓄血抵当汤桃核承气汤(2)变证(3)类证伤寒论的原文1 太阳之为病,脉浮(浮脉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浮脉主表在临床上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头项强痛(头痛项强的意思,是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的表现)而(进层连词,有“而且一定”的意思)恶寒。(太阳病的提纲)2 太阳病,发热(病机是:风阳伤卫阳,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汗出(a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为

9、汗;b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恶风(风寒邪气伤人表阳,温煦失司所致)(当风则恶,无风则缓),脉缓者(松弛、柔软,表明无寒邪,是汗出伤营),名为中风。(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3 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太阳伤寒的发热是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够表现为发热),必恶寒(寒是阴邪,最容易伤阳气,寒伤阳气伤的最重,肌表阳气,太阳的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这个症状,必然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体痛(太阳伤寒的特征性表现,提示寒邪伤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使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呕逆(不是寒邪伤胃的表现,是因为人体正气抗邪于表,不能固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可表现为食欲不振、

10、呕逆、下利、不大便),脉阴阳俱紧者(脉寸、关、尺三部俱浮紧,紧主寒邪盛,浮主邪在表),名为伤寒。(寒邪伤表阳)太阳伤寒的病机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变!”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阴液不足),不恶寒者,为温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若发汙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数主热,热盛鼓动气血所致,)自汙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身重(里热滞气机)多眠睡(热盛神昏),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下焦阴伤,化源不足),直视(下焦肝肾阴伤的表现)失溲(热盛神昏,膀胱失约)。若被火者(火炙、火针、火熏等),微发黄色(热伤营血,营气不布),剧则如惊

11、痫(抽风,小儿叫惊,大人叫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引日,再逆促命期。太阳病的时间规律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三阳,太阳,太阳中风,)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三阴,太阴,太阳伤寒)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自然病程结束了)若欲作再经者(将进入第二个七天),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中午)10风家(特别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解而不了了(方言:“南楚疾愈,或谓之差,或谓之了。”)者,十二日愈。(七天解表邪,五天恢复正

12、气)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脉症相符)者,为不传;颇(很)欲吐(传入少阳),若躁烦(指阳明病,里热、里实上扰心神引起的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辨传经不传经的证券依据不是病程天数的多少,是看临床脉症是否发生了变化。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表虚证12太阳(辨病)中风(辨症),阳(轻取)浮而阴(沉取)弱(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阳浮者(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热自发,阴弱(汗出导致阴弱)者,汙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卫阳浮盛于外,出现病理性的亢进),鼻呜干呕(是体表有邪,正气抭邪于表,不能

13、顾护于里导致里气升降失调而上逆的表现)者,桂枝汤主之。(基本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桂枝汤方(解肌袪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呋咀三味(桂枝、芍药、甘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1借热能通过鼓舞胃阳而振奋卫阳,2补充津液),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手足都见汙)漐漐微似有汙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汙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汙,更服以前法,又不汙,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汙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辛甘化阳的药是桂枝和生姜配合生姜、大枣,酸甘化阴的是芍药和甘草、大枣。)(辛甘助卫阳,酸甘化营阴)桂枝汤的适应症1太阳中风症(2、太阳病,发热、汙出、恶风、脉绶者,名为中风。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汙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史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95太阳病,发热汙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汙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合愈。病重药轻引起的激惹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