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形状偏好现象及其认知机制五大领域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04718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形状偏好现象及其认知机制五大领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形状偏好现象及其认知机制五大领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形状偏好现象及其认知机制五大领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形状偏好现象及其认知机制五大领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形状偏好现象及其认知机制五大领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形状偏好现象及其认知机制五大领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形状偏好现象及其认知机制五大领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形状偏好现象及其认知机制-五大领域-幼儿教育论文- 摘要形状偏好是指儿童语言开展过程中倾向于认为相同形状的物体拥有相同名称的现象。已有研究采用词汇拓展、分类和归纳推理等任务发现,23岁甚至更早的幼儿就已经表现出形状偏好,且表现受刺激物的属性、发明者的意图和功能及因果比拟关系等因素影响。然而,形状偏好现象存在着联结观和概念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未来的研究应该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办法,并结合开展中的其它问题,从特殊被试和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这一现象的神经机制。 关键词形状偏好;认知;语言开展;幼儿形状偏好现象是儿童语言开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儿童的概念获得、思维等其它认知能力的开展都产生着

2、一定的影响。年幼儿童以惊人的速度学习和掌握词汇,并试图用这些词叙述自己的需要,与成人进行交流。儿童究竟是如何获得其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词汇呢早期研究发现,物体的形状特征在儿童词汇获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Gentner,1978;Katz,BakeMacnamara,1974;Macnamara,1982)。儿童最初往往通过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察看学习来获得第一批词汇,示例,当两岁儿童第一次见到一辆载有货物的黑色大卡车时,人们会告诉儿童“这是卡车,这一名称清晰地表明了“卡车指的就是这种特定形状的物体。这样,儿童通过对卡车形状特征的察看学习,将来就能正确地再认和命名出其它卡车,即使它的大小,颜色与第一

3、次看到的卡车不同,也没有装载货物(clark,1973)。实际上,对物体形状特征的依赖是儿童习得名词(尤其是可数名词)的一种有效策略。Landau,Smith和Jones(1988)以无意义刺激为材料最早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讨论。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目标物体和与目标物体在形状、质地及大小特征中的某个特征上发生改变的测试物体,研究发现,被试更倾向于将目标物体的名称概括到质地和大小特征发生改变而形状特征没有变化的测试物体上,这一现象被称为形状偏好现象。有研究者认为形状偏好是一种认知偏好,是幼儿早期词汇获得过程中的一种先天认知策略(Gentner&Boroditsky,2022)。近年来,除词汇获得

4、任务外,研究者在分类和归纳任务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形状偏好现象fLandauetal.,1988;Diesendruck&Bloom,2022;Graham&Diesendruck,2022;Graham,Kilbreath,&Welder,2022)。则,被试在不同实验任务中的表现是否相同此外,以往研究认为形状偏好在儿童积累一定量词汇之后才会出现(两岁半左右)(Landauetal.,1988,),然而有研究发现1岁甚至更小的幼儿就已经对形状特征表现出敏感性(Needham,1999;ShuRs,Markson,&Spelke,2022,),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年龄开展特征呢影响这一现象发生的因素

5、又有哪些与此同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来对形状偏好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他们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及其开展本质的呢基于此,不同理论解释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利于更分明地理解形状偏好现象及儿童的语言学习和概念获得。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验研究,对形状偏好这一现象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思考。1形状偏好的实验研究对于形状偏好这一现象,从Landau等(1988)的研究至今,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验证和拓展。在研究任务上,相关实验研究除了采用词汇拓展任务外,还使用分类和归纳推理任务对其进行探讨。对应地,形状偏好现象不仅表现在词汇获得过程中,在分类和归纳推理等与语言开展相关的认知过程中也有类似发现

6、。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验任务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1.1词汇拓展任务词汇拓展任务,又称词汇学习任务,是探讨婴幼儿词汇获得过程时常用的实验任务。在该任务中,首先给被试呈现目标物体,同时告诉被试这个物体的名称(通常是无意义的可数名词),然后呈现测试物体,要求被试判断测试物体是否具有与目标物体相同的名称,或者让被试选出具有相同名称的测试物体(Jones,2022)。如,Landau等(1988)以无意义刺激为实验材料,每组材料包括一个目标物体和一些在形状、大小或质地上与目标物体不同的测试物体。每次首先呈现目标物体,且告诉被试,“这是DAX(一个无意义名称),随即呈现测试物体并问被试,“这是DAX吗或“这

7、些当中哪个是DAX啊。整个实验过程中,目标物体都在被试的视线之内。结果发现,儿童倾向于选择与目标物体在大小、质地上发生改变而形状没有改变的测试物体,表现出形状偏好。Baldwin(1989)使用与目标物体颜色相似或形状相似的物体作为测试物体,发现儿童会将目标物体的名称拓展到与目标物体形状相似而非颜色相似的测试物体上。近来,Diesendruck和Bloom(2022)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个目标物体,且实验者同时用语言来吸引被试的注意力,说,“看这个,这是Patoo(无意义名称)。然后呈现三个测试物体,分别与目标物体在形状、颜色和材料中的某个维度上相匹配。最后,询问被试哪个测试物体也是“Pato

8、o,结果发现,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与目标物体形状相匹配的测试物体是“Patoo。1.2分类任务分类任务的流程和词汇拓展任务类似,同样先呈现目标物体及其名称,然后呈现与目标物体在某个维度上变化或匹配的测试物体;所不同的是,分类任务只要求被试判断哪个测试物体与目标物体属于同一类,而不使用前面出现过的那个名称。Landau等人(1988)发现,成人在分类任务中更多地将形状相似的物体视为一类,表现出了形状偏好。有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在能够激活物体种类的分类任务中,如,使用kind一词来叙述类别线索,儿童表现出明显的形状偏好(Diesendruck&Bloom,2022)。Ward,BeckeaDuffinH

9、ass和Vela(1991)等人给儿童呈现两个目标物体和一些测试物体,要求被试判断测试物体是否和其中的目标物体属于同一类,发现在没有名称出现只有故事描述的条件下,儿童主要依据形状这一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表现出了形状偏好。1.3归纳推理任务归纳推理是从特定事件或事实向一般的事件或事实推论的过程,是将知识概括化、简约化的过程(李红,陈安涛,冯廷勇,李富洪,龙长权,2022)。归纳推理任务常常要求被试将物体的某个特征或属性概括到其它物体上。首先给被试呈现目标物体及其特征或属性,这个属性可以是通过语言描述,也可以是通过动作示范来呈现。然后呈现测试物体,要求被试找出与目标物体具有相同特征或属性的物体。G

10、raham等(2022)给被试呈现目标物体和与目标物体在外型上具有高相似、低相似及不相似的测试物体,发现在没有名称和有不同名称的条件下,被试会将目标物体所具有的不明显属性(即不可见的、通过动作可诱发的属性)概括到高相似的物体上,表现出对形状的依赖。但是该实验中高相似的测试物体在形状和质地上都相似,而低相似的测试物体只有质地相似,并没有将形状这一维度独自别离出来考察。最近的研究独自设置了与目标物体形状、颜色、质地等维度相似的测试物体,记录被试在测试物体上表现出目标行为的次数。其中,目标行为是实验者诱发的不明显属性的动作,并用不同的声音做提示。结果发现,被试将目标物体的不明显属性更多地概括到形状相

11、似的测试物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形状偏好(GrahamDiesendmck,2022)。可见,儿童在归纳推理任务中具有明显的形状偏好,他们将物体的属性概括到与目标物体形状相似的测试物体上。然而有研究认为,只有所概括的这种特征或属性是物体内在的、与物体类别相关的特异性特征时,如,用途,产地等,被试在归纳任务中才会表现出形状偏好(Diesendruck&Bloom,2022)。2形状偏好的年龄开展特征自Landau等人(1988)的研究以来,大量关于形状偏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岁半左右的儿童(Baldwin,1989;BoothWaxman,2022;Booth,Waxman,Huang,2022;Jo

12、nes,Smith,&Landau,1991)。如,Jones等人(1991)以2岁和3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了被试所拥有的物体类别知识对形状偏好产生的影响。然而,在儿童的开展过程中,形状偏好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其开展趋势是不同的。01岁的儿童,此时儿童的语言还未很好地开展,所掌握的词汇比拟贫乏,精细动作也不够完善,然而儿童在客体的辨认及物体的分类中表现出形状偏好。研究发现儿童在分类任务中表现出对物体形状特征的依赖,如,Needham(1999)发现了形状在物体别离中的重要作用,实验结果显示,4个月的婴儿更倾向于使用形状差别而非颜色或图案差别来寻找物体的边界。有研究说明,7个月的婴儿在分

13、类任务中会受到形状的影响(Shuttsetal.,2022)。1-2岁的儿童的形状偏好主要发生在归纳推理任务中,即儿童常常基于物体的形状特征来概括物体的属性。如,Graham等人(2022),Graham,Namy,Gentner和Meagher,(2022)的研究发现,13个月和15个月的婴儿在归纳任务中主要依赖形状相似性概括物体特征,他们将目标物体的不明显特征(如通过动作诱发的某种声音)概括到与目标物体形状相似的测试物体上,而非颜色相似和质地相似的测试物体。然而,在一些词汇拓展任务中,儿童也表现出形状偏好。如,Hupp(2022)采用新异刺激偏好察看法,通过记录婴儿的注视时间发现14个月的

14、婴儿就可以依据形状特征来拓展物体的名称,表现出形状偏好。Booth等人(2022)发现16个月的儿童在人造物的名称拓展任务中基于形状进行反馈。有研究让儿童自由玩耍一些新异的物体,记录儿童对这些物体的自发命名,通过成人对这些自发命名的名称按着形状、颜色和质地等知觉特征进行匹配发现,17个月的婴儿表现出了形状偏好(Samuelson&Smith,2022)。2岁以上的儿童的形状偏好主要发生在词汇拓展任务中,这一时期,儿童所掌握的词汇快速增加,儿童在获取新词汇的意义时表现出明显的形状偏好。如,Booth等人(2022,2022)PA2哕和3岁儿童为被试,发现儿童会将新的名称概括到相似形状的人造物上。

15、Landau等人(1988)的实验中发现,2岁、3岁儿童在词汇学习任务中比非词汇任务中表现出更多地对形状的依赖,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形状偏好越明显。3影响形状偏好的因素形状偏好现象发生于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之下,它受刺激物的属性、发明者的意图和功能、因果关系与比拟关系和社会实用线索因素的影响。下面将对这些因素进行简要阐述。3.1刺激物的属性近来研究发现,实验过程中所呈现的物体属性即所属类别会影响儿童形状偏好的发生。示例,当呈现的物体是生物类别时,儿童没有表现出形状偏好,而是依据质地等其它与生物类别相关的知觉特征进行判断;当呈现的物体是食物类别时,被试主要基于颜色和质地来反馈(Shutts,Condry

16、,Santos,&Spelke,2022);只有当所呈现的物体是新异的人造物,且没有更多关于人造物的描述信息时,儿童才会表现出明显的形状偏好(Graham&Diesendmck,2022;Grahametal.,2022)。当研究者给儿童呈现有眼睛的刺激物时,被试不再仅仅根据形状做出反馈,而是也基于质地做出反馈,因为被试将刺激物理解为有生命的(Jonesetal.,1991)。也有研究发现当用语言将物体描述为人造物时,儿童会基于形状进行反馈;而当告诉儿童目标物体是某种生物时,儿童就会按照形状和质地来概括,由此可见,对物体所描述的概念信息不同,被试的反馈就不同(Booth&Waxman,2022;Boothet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