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灾害防治整理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040477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0.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区灾害防治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区灾害防治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区灾害防治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区灾害防治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区灾害防治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区灾害防治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区灾害防治整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质条件及其复杂。伴随高原的隆升,金沙江、澜沧等深切 成谷,形成高山峡谷的地貌景观,边坡通常高达数百上千米。在这样独特的地域和地质环境下, 我国西南地区高边坡地质灾害极其发育。潜在灾害点多达4000多处,是全世界最为集中和最 为典型的地区。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规模大、危害程度深、影响持续时间长(重发性高) 等特点,并存在大量严重变形的巨型震裂山体和变形体,有些次生地质灾害点极为隐蔽,一 旦工程建设开挖或揭露极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给路线选线、设计和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 44个重灾县(市),震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约10000处。其中滑坡占41%,崩

2、塌占28 %,泥石流 占10%,不稳定斜坡20%,直接对80万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唐古栋滑坡:1967.6.8,四川雅碧江,6800万皿3,三迭系风化砂板岩,堵塞雅碧江9昼夜,坝高 335m,溃坝洪峰57000m3/s天台滑坡:四川宣汉县天台乡,2004.09.05,体积2500万m3,缓倾角顺层砂泥岩斜坡,暴雨触 发;及时搬迁1255人;滑坡堵塞前河,形成高23m的堰塞坝,和20km长的堰塞湖,“库区” 2万人 受灾。丹巴滑坡:四川省丹巴县,发生于2005.0203.堆积层斜坡,前缘长期切脚牵引,最终蠕变发展为 推移,产生剧烈变形和局部失稳;摧毁房屋,损失1066万元,同时威胁

3、整个县城的安全。1、灾害(1)定义:灾害是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幸事件或过程,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及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2)分类:按成灾条件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人身、财产及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环境等方面损害的 事件,即发生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并导致人类社会失去稳定和平衡的非常事件,其特点是 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自然灾害的种类十分繁多,它们的空间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各异,其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 面: 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 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在一次灾害事件中,前者可称为

4、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 了灾害。人为灾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指由于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边坡开挖引起的滑坡以及过 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区域性地面沉降等; 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 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由于人类向地球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质而出现的酸雨、地表水和地下 水污染、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也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原生效应是由灾害事件本身造成的;次生效应是由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它 与主要灾害事件本身无直接关系;后续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直接损失

5、(或称直接影响)指事件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它是由灾害对人类及其财产和环境 的直接破坏而产生的,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用准确可靠的货币价值来衡量。间接损失(或称间接 影响)指在一场灾难中以第二顺序出现的后果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造成的影响持续时间要长得 多,并且这种影响多是无形的,不易用货币价值来计算2、地质灾害(1)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 灾害性地质事件。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 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 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

6、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 现象或事件。(2)内涵:致灾的动力条件: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灾害事件的后果:灾变、灾害分类由地质作用引起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 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海水入侵、部分洪涝灾害、海岸 侵蚀、地下水污染、地方病、矿井突水、岩爆、煤与瓦斯突出、煤层自燃、冻土冻融、水库淤 积、水库及河湖塌岸、特殊土类灾害、冷浸田等。仅限于岩石圈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特殊土类灾害等。 按空间分布状况分陆地地

7、质灾害:地面地质灾害、地下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海底地质灾害和水体地质灾害 按灾害成因分地质灾害的分类方案 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分突发性地质灾害: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渐进性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3)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自然属性:与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有关的各种自然特征,如规模、强度、频次以及灾害活动孕 育条件、变化规律。社会经济属性: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和财产的分布、工程建设活 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地质灾害是自然动力作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地质灾害的特征:必然性和可防御性;随机性和

8、周期性;突发性和渐进性;群发性和诱发性; 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破坏性和建设性;区域性;后果严重性;人为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地质 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紧迫性(4)地质灾害的分级灾变分级:对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规模和频次的等级划分。灾种指标_灾变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画福滑(危样)钵祺面TI?IGO1(XJ- 10LO-11灿1皿1(X110U -JO50502()20- 1 1岩溶塌陷影响范围/kn?J t灾度分级: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程度。风险分级:灾害活动概率分析基础上核算出的期望损失的级别划分。灾情是指灾害的情况,由于任何一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表现等都具有多方面的特点,所 以一般意

9、义上的灾情是一个具有广泛而又复杂内容的概念。从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角度,界定地质灾害灾情的范围和构成,是进行灾情评估研究的基础, 要界定地质灾害灾情范围与构成,首先要认识地质灾害的成灾条件与成灾过程,然后根据地质 灾害灾情评估需要,确定评估内容。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有致灾体和受灾体两方面的条件。致灾体是由地质自然动力作用引起的灾害活动;受灾体是人、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直接开发利用的资源和环 境。只有这两方面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形成灾害。这两方面条件不但决定了灾害是否发生,而且决 定了成灾规模的大小。灾害活动或致灾体的规模越大,受灾体密度和价值越高,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和可恢复性越

10、差, 成灾越严重。致灾体和受灾体是成灾的基本条件,是地质灾害灾情基础,它们相互作用过程所 造成的破坏损失后果,是地质灾害的集中表现,因此是灾情的核心内容。(1)灾害背景要素或孕灾环境要素自然条件:评价区地质因素一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新构造等因素;地形地貌因素一地貌类 型、海拔高程、地形高差或切割深度等因素;气候因素一气候类型、降水量、暴雨程度等因素; 水文因素一所属水系、水位流量变化等因素;植被因素一植被类型、覆盖程度等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数量、密度;城镇及重要企业、工程设施的分布;工农业产值、国民生产 总值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防灾工程及减灾能力等(2)致灾体或灾害活动要素反映地质灾害活

11、动程度,也称为灾害要素。主要包括:灾害种类、灾害活动规模、强度、频次、 密度、成灾范围、灾害等级等。(3)受灾体要素或成灾体要素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量、价值,对不同灾害的承载能力和灾后的可恢复性等。(4)破坏损失要素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和损失构成;受灾体种类、损毁数量、损毁程度;灾害造成的经 济损失;灾害等级、风险等级等。(5)防治工程要素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防治投入、防治效果与防治效益等。1、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和内容(1)目的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人类社 会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

12、经济投入与取得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灾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评价的过程。在地质灾害成灾过 程中,灾害活动情况是灾情评估的重点,灾前孕育阶段和灾后恢复情况分别是灾情评估的背景 条件和辅助内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危险性评价:分析地质灾害的活动条件,确定灾害活动强度(规模、频度、密度、危害范围;易损性评价:划分受灾体类型,统计分析可能受灾损毁数量、损毁程度、并核算价值; 破坏损失评价:核算人员仿亡和经济损失程度,评定灾度等级和风险等级;防灾工程效益评价:分析地质灾害的可防治性,评价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以上4个

13、方面的评价工作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是 灾害风险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效益评价是灾害风险评价的应用。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地质灾害 的活动强度,是对孕灾体的评价。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 害的损失越严重。 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牲潜在灾害危险性 评价要素为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周期以及 研究区内灾害的分布密度;D通过调查统计获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具有灾害形成条件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潜 在危害性但评价要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

14、象 水文条件、植被条件和人力活动条件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分祈计算才能 获取有关的资料研究方法点评估主要是对潜在灾害体或已经出现的灾害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确定未来的灾害发生 几率、可能的规模和危害范围、活动强度及破坏程度等。面评估是对一个地区某一类或几类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确定研究区未来 灾害的类型、活动频率、强度、规模及其破坏能力,并进行危险性分区。区域评估是对大范围内多种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的综合分析评价,通过危险性区划确定区 域性地质灾害的活动水和危害程度。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这一概念暗含了人类 社会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应对正在发生

15、的灾害性事件的能力。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评价对象:受灾体评价目的:分析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抗御能力,确定不同社会经 济要素的易损性参数,为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提供基础。评价内容: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类受灾体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 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率重要参数:受灾体价值损失率;灾害敏感度;承灾能力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是定量化分析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程度的过程,利用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绝 对损失额和相对损失额来反映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的程度。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主要内容:计算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额、损失模数,相对损失率; 评价经济损失水平和构成条件;分析破坏损失的区域分布特点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基本方法:在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破坏范围、危害程度和受灾体损毁程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地质灾害的 经济损失构成,进而确定经济损失程度和分布情况。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的核算:地质灾害经济 损失主要是由受灾体价值损失形成的。成本价值(或修复成本价值)损失核算;收益损失核算; 成本一收益价值损失核算地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