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583850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二、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属性同物理、化学或生物、地理等科学学科一样,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充分表现在其研究的科学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都是科学的,具有与其他科学学科同样的科学取向。而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三、影响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起因)1他人的特点和行为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与出现在人们社会情境中的他人密切相关的,他人的特点与行为,是引起人们相应的社会心理与行

2、为的重要因素。2人们的认知过程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3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整个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噪音、空气污染、过分拥挤等对我们的心境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4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人类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必然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应该充分考虑社会行为所发生的文化背景。5我们的生物及遗传因素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新学科的出现(19081

3、924)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E.Ross)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因此,有不少心理学家以此将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24年,弗罗德.阿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其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并注重在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正是社会心理学随后发展的主要方向。2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1930年前后,一批热心而杰出的学者,集结于社会心理学的旗帜之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真正开创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传统。3不断走向成熟(70年代80年代)708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的范围、

4、研究的深度,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的程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经典的研究课题或领域,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如归因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等。80年代,环境心理学兴起,大大推进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4不断发展(80年代)80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已经走向成熟,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代的社会心理学在继续发展着五、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特色1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文化因素在我们的社会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是真正理解人的社会行为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3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情感方面的研究有

5、所忽视,在未来的发展中,情感因素会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们的重视。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与研究: 观察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概念心理学)实验研究法:被系统操作的因素称为“自变量”,被研究的行为称为因变量(概念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家进行实验研究,决定一个自变量是否影响某种行为变化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也是评价实验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一个条件是随机抽样和随机分配 保持其他因素的持续稳定相关研究法:实验法难以实施的原因:是由于研究者所感兴趣的某些因素的变化,可能超出研究者所能控制的范围; 基于一些伦理方面的考虑相关法的内涵:侧重于观察一个因素的变化,是

6、否与另一个因素的变化相关。相关指数从-1.00到1.00,从0.00起到+-1,分值越大表示相关程度越高 相关研究优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资料和信息,并能同时对许多因素做出有关的分析与评价。 缺点:往往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多元性的研究: 首先多做几次类似的实验,所得结果是否有所不同;其次使用其他方法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是否获得相同结论;另外把研究问题放在现实和自然的情境中研究,比较实验室所得出的结论理论与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理论和方法论第二章 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三个步骤1知觉,社会认知活动是从对人的知觉开始的,这是我们认识他人的第一步;2判断和评价

7、,在对他人有了一个初步的或者是感性的认识后,人们就会根据这些认识来对他人作出判断和评价;3推论和解释,即行为归因。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者因素认知者即社会认知的主体,认知者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知识和经验、自身的情绪状态以及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其社会认知。2被认知者因素被认知者的许多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影响人们的印象,例如被认知者的谈吐、服饰、表情、行为方式等, 突出的线索都会特别受到重视。3交往情境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种社会认知情境,可以帮助认知者了解被认知者的线索。三、印象形成的规则和方式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1评价的中心性。心理学研究

8、表明,人们基本上是从评价(好坏)、力量(强弱)、活动(积极消极)这三个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的,而“评价”又是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向度。2印象的一致性。在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人们倾向于对他人不同的特质形成较为一致的评价,也即我们倾向于将他人视为某种“内部一致”的人。3核心特性的作用。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实际的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其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被称为核心特性。阿希通过实验发现“热情”和“冷淡”是影响印象形成的核心特征。印象形成的方式:1平均模式。这种模式表明,人们一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的。2累加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人们在根据部分信息形成对他

9、人的整体印象时,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的,整体得分越高,整体印象也就越好。3加权平均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人们是将所有特性加以平均,同时对于较重要的特性给予较大的权数。如形成对某科学家的印象时,可能对“智慧”的加权比“吸引力”要大。印象的控制和整饰:印象的控制或社会整饰: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印象整饰的理论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认为,我们每个社会交往的参加者,都会试图站在别人的角度,模仿别人的方式去观察自己 (预知别人的反应,据此调整自己行为,获得满意结果)戈尔曼提出了一种有关“戏剧理论”,他把社会交往比喻为一种剧场的演出,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的节目。所谓“节目”,就是一套经过选

10、择的用来表现自我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活动。 自我观念和社会身份是印象整饰的两个重要元素。自我观念是个人逐渐形成的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社会身份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得到的认同和肯定(一个人为了维护自我观念,进行印象整饰,去左右显示给他人的社会身份)印象整饰的作用:积极:印象整饰可以调节和润滑人际关系,使得人们交往可以顺利进行下去。消极:表里不一、口蜜腹剑,这时是骗人和虚伪 四、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也即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指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2近因效应。“近因”一般指后成因,也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3晕轮

11、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指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有了好的印象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发现某人某些方面不好,就认为他什么都不好。如“爱屋及乌”、“以偏概全”、“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等。4投射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地说就是“推己及人”或“以己之心,度人之腹”。5仁慈效应,也叫宽大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的特性进行评定时,好的评价常多于不好的评价。6刻板印象,也称类化原则。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五、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1海德的自然心理学观点“自然心理学”即每个普通人都具有的对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海德将个体

12、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如环境、他人的影响和任务的难易等,若将行为的原因归之于此,则是外在归因或情境归因,人们就很难断定在类似情况下其行为是否会再度出现;另一种是个体自身的原因,如能力、动机、兴趣等,若将行为的原因归之于此,则是内在归因或特质归因,就会增加人们预测其行为在类似情况下再次出现的可能性。2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着重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认为原因可由“内因外因”和“稳定不稳定”这两个向度任意组合而成。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在我们形成期望或预言某人将来的行为时,稳定不稳定向度非常重要;而在我们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时,内因外因向度更有意义。3凯利的三维理论剀

13、利是归因理论方面的权威之一,他的理论称为“三维理论”或“三度理论”:区别性信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因对象而异,若因对象而异,则区别性高,反之则低;一致性信息:指行为者的行为与他人相比是否特殊,是否与众不同。相同则一致性高,不同则一致性低。一贯性信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因时因地而异,若不随时、随地而异,则一贯性高,反之则低;三种信息的组合不同,则导致行为的原因不同。归因的原则:扩大原则 折扣原则 非共同效果原则 利害关系原则 共变原则(凯利的三维理论)六、归因偏差分析归因理论描述的是一种理论而又合乎逻辑的程序,实际上,人们有时候其行为的原因既不理性也不合逻辑。因此,有必要对存在着的一些归因偏差进

14、行分析。 1非动机性偏差,指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而导致的归因误差。2动机性偏差,指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出现的偏差。最常见的动机性偏差是自利偏差,是因人们维护自己自尊心的需要而产生的。七、情绪与社会认知的相互影响1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影响感受性。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们的感受性,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感受性;情绪对知觉的影响。情绪状态会影响人们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刺激的知觉。当个体正体验着积极的情绪时,他就会用赞同的眼光去知觉和评价这些刺激;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情绪影响着记忆的信息范围,也影响着信息在记忆系统中的组织方式;情绪对思维的影响。处于良好状态时的思维活跃而敏捷,条理清

15、晰,推理严密,更有创造性。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1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沙赫特-辛格主要观点是: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刺激、生理状态、认知过程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图式或认知网络对情绪的影响;评价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言语对情绪的影响;期望对情绪的影响。第三章 社会态度一、态度的特点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取的。就态度本身的内容及其变化而言,充分体现了其所包含的社会特性。2态度的统合性。态度不是在其他心理过程产生的初期形成(如感知、情感、意志),而是在这些心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态度是这些心理过程整合的结果。3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一方面与个体的观念世界相关,尤其是其中的信仰和价值观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包含了相当大的经验成分,是在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直接相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