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文言文阅读1+古代诗歌阅读1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575271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O.20文言文阅读1+古代诗歌阅读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NO.20文言文阅读1+古代诗歌阅读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NO.20文言文阅读1+古代诗歌阅读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NO.20文言文阅读1+古代诗歌阅读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NO.20文言文阅读1+古代诗歌阅读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O.20文言文阅读1+古代诗歌阅读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O.20文言文阅读1+古代诗歌阅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1古代诗歌阅读1(共 28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题。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 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 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 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 时长史郑译、 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 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

2、。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 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 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 谘禀,皆取断于 颎。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 “ 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

3、宜取丽华。 ”乃命斩之,王甚不悦。及军还,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上幸并州,留 颎居守。及上还京,赐缣五千匹,复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上尝从容命 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 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 时论嘉其有让。 时荧惑入太微, 犯左执法。术者刘晖私言于 颎曰: “天文不利宰相,可修德以禳 之。 ”颎 不自安,以晖言奏之,上厚加赏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节选自隋书 高颎传 )(3 分)A. 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 及平陈事 /颎曰 /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 /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B.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

4、言及平陈事/颎曰 /贺若弼先献十策后 /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 /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C.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 /颎曰 /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 /臣文吏耳 /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D.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 /贺若弼先献十策 / 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 /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纳言,古代官职名,职责是宣达帝命。史书记载:“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B.三军,我国古代指上、中、下或左、中、右或步、车、骑三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不同,亦可用于

5、对军队的统称。C.幸,文中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幸”有“召幸”与“近幸”之分,前者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后者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D.禳,指消除灾邪。祈禳是佛教最富特色的法术,祷告神明以求平息灾祸,福庆延长。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用禳星术延长自己的寿命,意外失败。解析“祈禳是佛教最富特色的法术”错误,应为 “祈禳是道教最富特色的法术” 。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高颎聪明敏捷。高祖在执掌北周大政时,因其能干聪明、擅长军事又多有谋略而重用之。B.高颎有担当精神。朝廷危急,高颎辞母,仲方辞父,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C.高颎深为皇帝倚重。高祖对高

6、颎常呼其姓,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D.高颎直言敢谏。高颎以妲己祸乱殷商为鉴,劝谏晋王,冒着被晋王记恨的危险斩杀了张丽华。解析 “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 ”错误。根据语境,“仲方辞父在山东 ” 的意思是 “ 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而推辞 ”,没有忠义与担当精神,不能与高 颎相提并论。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2)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答案(1)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对高颎更加重视,把他视作心腹重臣。(2)高颎想远

7、远避开权势,上表章请求辞退官位,让给苏威,皇上想成全他让贤的美意,就允许他解除仆射的职位。【参考译文】高颎,字昭玄,自称为渤海 蓚县人。父亲名叫高宾,背弃北齐归附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任用他为自己的幕僚,赐姓独孤氏。高 颎小时候聪明机敏,有才干度量,粗略地读过一些典籍诗书,尤其擅长辞令。十七岁时,北周齐王提拔他做记室。北周武帝时,继承父亲武阳县伯的爵位,被任命为内史上士,不久又升为内史下大夫。因为平定北齐有功,被授予开府。不久,跟随越王宇文盛攻打隰州的胡人,平息了叛乱。高祖把持北周朝政后, 一向了解高 颎精明能干,又熟悉军事,足智多谋,想把他请入相府做幕僚,派邗国公杨惠去说明这一心意。高 颎听后欣

8、然应允,说:“ 愿意效力。即使你的大事不能成功,杀身灭族,我也在所不辞。 ” 于是高颎就被任命为相府司录。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 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对高 颎更加重视,把他视作心腹重臣。尉迟迥起兵叛乱,派他的儿子尉迟惇率领八万步兵、骑兵,驻军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出兵讨击,军队行进到河阳,不敢先出兵进击。高祖因为各位将领不能统一,派崔仲方去监军,仲方借口父亲在山东不想前行。当时高 颎又见刘昉、郑译也没有前去的意思,就自己请求出征,这非常符合皇上的心意,于是高祖派遣高 颎监军。高 颎接受命令后即刻出发,派人向母亲告辞,说忠孝不能两全,抽咽着上了路。到达军中,在沁水上建造桥梁,过河后,便焚毁

9、桥梁与叛军交战, 大败叛军, 因此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高祖接受禅让后,拜高 颎为尚书左仆射,兼任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廷中没有人能比,皇上常常都是称呼他的姓,而不叫他的名字。高 颎想远远避开权势,上表章请求辞退官位,让给苏威,皇上想成全他让贤的美意,就允许他解除仆射的职位。高 颎经常坐在朝堂北面的槐树下处理政事,那些槐树不成行列,有关官署想砍伐。皇上特意命令不要砍去,留下此树以昭示后人。开皇九年,晋王杨广大举讨伐陈朝,以高 颎为元帅长史,全军的各种意见都取决于高 颎。灭陈之后,晋王杨广意欲收留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 高颎说:“周武王灭了商朝,杀死妲己。 现在平定了陈国, 不宜把张丽华留在身边。

10、”于是下令杀了她, 晋王很不高兴。 回师后,高颎因战功而加授上柱国,进爵为齐国公。皇上出巡并州,留高 颎在京掌管政事。等皇上回到京城,赏给他五千匹双丝细绢,又赐给他一所行宫作为庄园。皇上曾经很悠闲地让高 颎与贺若弼谈论平定陈朝的事情, 高颎说:“贺若弼先献了十条计策,后又在蒋山苦战破敌。 我只是个文官罢了, 怎么敢与大将军来论功呢! ” 皇上大笑,当时朝廷上下都称赞他能谦让。当时火星进入太微垣,星光触及左执法。星象家刘晖私下对高 颎说:“ 天上星象不利于宰相,应当多干好事来消除灾难。 ” 高颎心中感到不安,把刘晖的话上奏高祖,皇上深加劝慰。二、古代诗歌阅读 (9 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56

11、 题。从军行隋 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 ,笳 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注】 明余庆 (约 588 年前后在世 ):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

12、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解析曲解诗意。 “打败来犯之敌 ”“ 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答案B6.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答案(示例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 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言之成理即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