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572748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肠道的正常影像学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胃肠道的正常影像学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胃肠道的正常影像学表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胃肠道的正常影像学表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胃肠道的正常影像学表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胃肠道的正常影像学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肠道的正常影像学表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胃肠道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正常 X 线表现胃肠道疾病的检查主要应用钡剂造影, 显示胃肠道的位置、 轮廓、 腔的大小、内腔及黏膜皱襞的情况,但对胃肠道肿瘤的内部结构、胃 肠壁的浸润程度和壁外侵犯及转移等尚有一定困难, 还需与其他影像 检查相结合。 目前对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 首选当是钡剂造影检查方 法。1. 咽部 咽部是胃肠道的开始部分, 它是含气空腔。 吞钡正位 观察,上方正中为会厌,两旁充钡小囊状结构为会厌谿。会厌谿外下 方较大的充钡空腔是梨状窝, 近似菱形且两侧对称, 梨状窝中间的透 亮区为喉咽凸,勿误为病变。正常情况下,一次吞咽动作即可将钡剂 送入食管,吞钡时梨状窝暂时充满钡剂,但片

2、刻即排入食管。2. 食管 食管是一个连接下咽部与胃的肌肉管道, 起于第 6 颈 椎水平与下咽部相连。 食管入口与咽部连接处及膈的食管裂孔处各有 一生理狭窄区,为上、下食管括约肌。食管充盈像:食管吞钡充盈,轮廓光滑整齐,宽度可达 2-3cm。 正位观察位于中线偏左,胸上段更偏左,管壁柔软,伸缩自如。右前 斜位是观察食管的常规位置, 在其前缘可见三个压迹, 从上至下为主 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于主动脉弓压迹与左主 支气管压迹之间,食管显示略膨出,注意不要误认为憩室。食管黏膜像:少量充钡,黏膜皱襞表现为数条纵行、相互平行的纤细条纹状透亮影。 这些黏膜皱襞通过裂孔时聚拢, 经贲门与胃

3、小弯 的黏膜皱襞相连续。透视下观察,正常食管有两种蠕动:第一种蠕动为原发性蠕动, 系由下咽动作激发,使钡剂迅速下行,数秒钟达胃内;第二种蠕动又 称继发蠕动波,由食物团对食管壁的压力所引起, 始于主动脉弓水平, 向下推进。所谓第三蠕动波是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运动, 形成波浪状或锯齿状边缘, 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生于食管下段, 常见老年人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者。另外,当深吸气时膈肌下降,食管裂孔收缩,致使钡剂暂时停顿 于膈上方,形成食管下端膈上一小段长约4-5cm的一过性扩张,称之 膈壶腹,呼气时消失,属正常表现。此外,贲门上方 3-4cm 长的一段食管,是从食管过渡到胃的区域, 称为食

4、管前庭段,具有特殊的神经支配和功能。此段是一高压区,有 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作用。 现将原来所定的下食管括约肌与食管 前庭段统称为下食管括约肌。它的左侧壁与胃底形成一个锐角切迹, 称为食管胃角或贲门切迹。3. 胃 胃一般分为胃底、胃体、胃窦三部分及胃小弯和胃大弯。 胃底为贲门水平线以上部分,立位时含气称胃泡。贲门至胃角(胃小 弯拐角处,也称角切迹)的一段称胃体。胃角至幽门管斜向右上方走 行的部分,称胃窦。幽门为长约5mm勺短管,宽度随括约肌收缩而异, 将胃与十二指肠相连。胃轮廓的右缘为胃小弯,左缘是胃大弯。胃的形状:与体型、张力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关,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 牛角型

5、 位置、张力均高,呈横位,上宽下窄,胃角不明 显,形如牛角。多见肥胖型人。(2) 钩型 位置、张力中等,胃角明显,胃的下极大致位于髂 嵴水平,形如鱼钩。(3) 瀑布型 胃底宽大呈囊袋状向后倾,胃泡大,胃体小,张 力高。充钡时,钡剂先进入后倾的胃底,充满后再溢入胃体,犹如瀑 布。(4) 长钩型 又称为无力型胃,位置、张力均低,胃腔上窄下 宽如水袋状,胃下极位于髂嵴水平以下。见于瘦长体型者。胃的轮廓: 在胃小弯侧及胃窦大弯侧光滑整齐, 胃体大弯侧呈锯 齿状,系横、斜走行的黏膜皱襞所致。胃的黏膜皱襞: 黏膜像上,可见皱襞间沟内充以钡剂,呈致密的 条纹状影。皱襞则显示为条状透亮影。胃小弯侧的皱襞平行整

6、齐,一 般可见 3-5 条,至角切迹以后,一部分沿胃小弯走向胃窦,一部分呈 扇形分布,斜向大弯。胃体大弯侧的黏膜皱襞为斜行、横行而呈现不 规则之锯齿状。胃底部黏膜皱襞排列不规则,相互交错呈网状。胃窦 部的黏膜皱襞可为纵行、斜行及横行,收缩时为纵行,舒张时以横行 为主,排列不规则。胃的双对比造影:显示胃整体的边缘,呈光滑连续的线条状影, 其粗细、密度在任何部位均相同,无明显的突出与凹陷。双对比造影 能显示黏膜皱襞的微细结构即胃小区、胃小沟。正常胃小区约 1-3mm 大小,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小相似的小隆起,其由于钡剂残 留在周围浅细的胃小沟而得以显示, 呈细网眼状。 正常的胃小沟粗细 一致

7、,轮廓整齐,密度淡而均匀,宽约 1mm以下。胃的蠕动:来源于肌层的波浪状收缩,由胃体上部开始,有节律 地向幽门方向推进,波形逐渐加深,一般同时可见 2-3 个蠕动波。胃 窦没有蠕动波,是整体向心性收缩,使胃窦呈一细管状,将钡剂排入 十二指肠;之后,胃窦又整体舒张,恢复原来状态。但不是每次胃窦 收缩都有钡剂排入十二指肠。胃的排空受胃的张力、蠕动、幽门功能 和精神状态等影响,一般于服钡后 2-4 小时排空。4.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全程呈 C 形,称为十二指肠曲。 上与幽 门连接,下与空肠连接,一般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横部)和升 部。球部呈锥形,两缘对称,尖部指向右上后方,底部平整,球底两 侧称

8、为隐窝或穹窿,幽门开口于底部中央。球部轮廓光滑整齐,黏膜 皱襞为纵行、彼此平行的条纹,降部以下黏膜皱襞的形态与空肠相似, 呈羽毛状。球部的运动为整体性收缩,可一次将钡剂排入降部。降、 升部的蠕动多呈波浪状向前推进。十二指肠正常时可有逆蠕动。低张力造影时, 十二指肠管径可增宽 1 倍,黏膜皱襞呈横行排列 的环状或呈龟背状花纹。 降部的外侧缘形成光滑的曲线。 内缘中部常 可见一肩状突起,称为岬部,为乳头所在处,其下的一段较平直。平 直段内可见纵行的黏膜皱襞。 十二指肠乳头易于显示, 位于降部中段 的内缘附近,呈圆形或椭圆形透明区,一般直径不超过1.5cm。5. 空肠与回肠 空肠与回肠之间没有明确的

9、分界, 但上段空肠 与下段回肠的表现大不相同。 空肠大部位于左上中腹, 多为环状皱襞, 蠕动活跃,常显示为羽毛状影像,如钡剂少则表现为雪花状影像。回 肠肠腔略小,皱襞少而浅,蠕动不活跃,常显示为充盈像, 轮廓光滑。 肠腔内钡剂较少、 收缩或加压时可以显示黏膜皱襞影像, 呈纵行或斜 行。末端回肠自盆腔向右上行与盲肠相接。 回盲瓣的上下缘呈唇状突 起,在充钡的盲肠中形成透明影。小肠的蠕动是推进性运动,空肠蠕 动迅速有力,回肠慢而弱。有时可见小肠的分节运动。 服钡后 2 -6 小 时钡的先端可达盲肠, 7-9 小时小肠排空。6. 大肠 大肠分盲肠(附有阑尾 )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乙状结肠和

10、直肠,绕行于腹腔四周。升、横结肠转弯处为肝曲,横、 降结肠转弯处为脾曲。 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的位置及长度变化较大, 其 余各段较固定。直肠居骶骨之前,其后部与骶骨前缘紧密相连。大肠 中直肠壶腹最宽,其次为盲肠,盲肠以远各肠管逐渐变小。但其长度 和宽度随肠管充盈状态及张力有所不同。大肠充钡后, X 线主要特征为结肠袋,表现为对称的袋状突出。 它们之间由半月襞形成不完全的间隔。结肠袋的数目、大小、深浅因 人因时而异,横结肠以上较明显,降结肠以下逐渐变浅,互至乙状结 肠接近消失,直肠则没有结肠袋。大肠黏膜皱襞为纵、 横、斜三种方向交错结合状表现。 盲肠、升、 横结肠皱襞密集, 以斜行和横行为主, 降结

11、肠以下皱襞渐稀且以纵行 为主。大肠的蠕动主要是总体蠕动, 右半结肠出现强烈的收缩, 呈细条 状,将钡剂迅速推向远侧。 结肠的充盈和排空时间差异较大,一般服 钡后 6小时可达肝曲, 12小时可达脾曲, 24-48 小时排空。阑尾在服钡或钡灌肠时均可能显影, 呈长条状影, 位于盲肠内下 方。一般粗细均匀,边缘光滑,易推动。阑尾不显影、充盈不均匀或 其中有粪石造成的充盈缺损, 不一定是病理性的改变, 阑尾排空时间 与盲肠相同,但有时可延迟达 72 小时。双对比造影时,膨胀而充气肠腔的边缘为约1mm宽的光滑而连续 线条状影,勾画出结肠的轮廓,结肠袋变浅,黏膜面可显示出与肠管 横径平行的无数微细浅沟,

12、称之为无名沟或无名线。 它们既可平行又 可交叉形成微细的网状结构, 从而构成细长的纺锤形小区, 与胃小区 相似。小区大小约为1mM (3-4)mm左右。小沟与小区为结肠双对比 造影能显示黏膜面的最小单位,为结肠病变早期诊断的基础。另外,在结肠X线检查时,某些固定部位,经常见到有收缩狭窄 区,称为生理性收缩环。狭窄段自数毫米至数厘米长,形态随时间多 有改变,黏膜皱襞无异常, 一般易与器质性病变相鉴别。但在个别情 况下,当形态较固定时,注意与器质性病变鉴别。(二)正常CT表现1. 食管 食管壁呈软组织密度,因其周围有一层脂肪组织包 绕,因而CT能清晰显示食管断面的形态及与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因 扩张

13、的程度的不同,食管壁的厚薄也不同,一般壁厚度为3mm通常有40%-60%勺人CT检查时食管充气,正常的食管内气体位置居中。不同层面食管的位置及其毗邻: 颈段食管位于中线, 与气管后壁 紧密相邻,可造成气管后壁压迹。胸骨切迹水平,食管位于气管右后 方,紧靠椎体右前缘,食管与椎体之间没有任何组织结构。主动脉弓 水平,食管紧靠气管左后方,奇静脉于食管后方向前走行,经气管右 侧入上腔静脉。气管隆突以下水平,食管紧靠左主支气管后壁,二者 之间仅有少量脂肪组织。 左主支气管水平以下, 食管紧靠左心房后壁, 其右后方可见奇静脉断面。 左心房水平以下, 食管位于降主动脉前方, 食管与心包之间只有少量脂肪组织。

14、 食管穿过横膈后, 向左水平走行 入胃底,因食管的水平走行, 致使约 1/3 的人于食管贲门区显示类似 胃底内壁增厚或团块,应注意鉴别。2. 胃胃适度扩张后,胃壁的厚度正常在 2-5mm虽有个体差异,但均在10mm以下。胃底常见气液面, 能产生线状伪影, 必要时可采取侧卧或俯卧位 检查。胃底左后方是脾, 右前方是肝左叶。 胃体垂直部分断面呈圆形, 与肝左叶、空肠、胰尾及脾的关系密切。结肠脾曲可在左侧显示,腹 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可出现在相邻层面。 连续层面观察, 见胃体自 左向右与胃窦部相连, 胰体在其背侧。胃窦与十二指肠共同包绕胰头。3.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上接胃窦, 向下绕过胰头及钩突,

15、水平 段横过中线, 走行于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与肠系膜上动脉、 静脉之间。 其肠壁厚度与小肠相同。4. 小肠充盈良好正常的小肠壁厚约 3mm回肠末端肠壁厚可达5mm小肠肠曲间有少量脂肪组织,系膜内有大量脂肪组织。通常空肠位于左上腹,回肠位于右下腹。具体某一段肠袢CT图像往往难以判断5. 大肠大肠壁外脂肪层较厚,CT图像显示清晰,轮廓光滑,边缘锐刊。正常结肠壁厚3-5mm结肠内均含有气体,结肠肝曲和脾 曲的位置一般较固定。 横结肠及乙状结肠的位置、 弯曲度及长度变异 较大。横结肠位置多数偏前腹壁。 直肠壶腹部位于盆腔出口正中水平。 肠壁周围脂肪层厚,肠内常含有气体及粪便。(三)正常MRI表现MR

16、I由于软组织分辨力高、无辐射损伤以及能够直接多方位成像, 而在胃肠道检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如同 X 线钡剂造影检查, 为了获 得高质量的MRI图像,常需行MRI造影检查。造影检查时,根据对比 剂在 T1WI 所致的信号强度变化,可分为阴性对比剂(如硫酸钡、甘 露醇、气体等)和阳性对比剂(如超顺磁性氧化铁溶液、稀释的钆剂 等),引入的方法包括口服法和经导管灌注法。正常胃肠道 MRI 造影表现取决于所用对比剂类型和选择的成像 序列。在TiWI或T2WI上,胃肠道壁在腔内低或高信号对比剂的衬托 下能够清楚显示,其厚度和黏膜表现等与 CT检查所见类似。此外, 当应用TiWI阴性对比剂时,还可同时行 Gd-DTPA增强检查,能够观 察胃肠道壁及其病变的强化表现,常有助于病变的检出和诊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